浮山摩崖石刻赏析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8-09-04
点击数: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省境南部,地处太岳山南麓,临汾盆地东缘,西傍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东南毗沁水,北接古县,是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所辖的一个县,面积 946平方公里,辖2镇13乡,人口12.07万,县政府驻城关镇。浮山县文化古老,遗产丰富,人文景观众多,素有“拉不完的东山(浮山)”和“棉麦之 乡”之称,是晋南粮棉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从浮山摩崖石刻的年代看,最早的是唐代,最晚的至民国,时间跨度历时千余年。从现存石刻看,作者主要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明代雷鲤、王守仁、钟惺,清代方以智、朱筠,民国方守敦、张淦等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书法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琳琅满目,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一
浮山摩崖石刻荟萃
浮山位于长江北岸的枞阳县浮山镇,旧时三面环水,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史上,浮山与黄山、九华、天柱并称为安徽省历史名山,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而这其中,被誉为“皖中一绝”的则是浮山的摩崖石刻。
浮山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和文人墨客慕名而至,他们身临其境,留连湖光山色,或挥毫题诗,或作文记事,或留言题名,镌刻于崖壁,留下了大量摩崖石刻,形成丰富而珍贵的人文景观。浮山现存483块摩崖石刻,字数少的只有两字,多的达千文,它们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几乎峰峰可见题字,洞洞可览铭刻。浮山摩崖石刻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全国名山中亦属少见,它们是浮山人文鼎盛的见证,是弥足珍贵的中华文化瑰宝。浮山摩崖石刻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摩崖石刻的年代看,最早的是唐代,最晚的至民国,时间跨度历时千余年。从现存石刻看,作者主要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明代雷鲤、王守仁、钟惺,清代方以智、朱筠,民国方守敦、张淦等近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作者中既有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也有僧侣道徒、隐士遗贤。他们的书法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琳琅满目,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综览全山摩崖石刻,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可分为诗词歌赋、景物景观命名、纪事、佛教等类。有关题咏浮山的诗词歌赋类石刻占有很大数量,有近100余块。在这些诗词歌赋中,精品之作俯拾皆是。枕流岩浩笑廊内,有明书画家雷鲤所题《浮山纪游》诗:“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以诗颂景,脍炙人口。“共下虚舟墙,收藏浪里人。路通天上眼,石转地中轮。钟鼓生风雨,龙蛇自屈伸。借来庄子斧,削去古今尘。”此五言诗刻在隐贤崖,是清著名学者方以智、书画家戴移孝等四人联手所题的诗作,寓意深远。还有明文学家王守仁《寄题浮山》、钟惺《题浮山崖壁》等诗。日本学者佐藤一郎在浮山参观后,曾题词曰:“天下形胜地,文人争霸处”。
|
洗心处,明代桐城县令黎道 题
|
摩崖石刻长廊
|
朱作鼎题“一线天”
|
方以智题“行窝”
|
浮山数量最多的则是景物景观命名类的石刻。滴珠岩内,有石刻有“一线天”、“天台幻境”、“天河坠玉”、“悬河”、“雨化天”、“水天洞口”、“滴水洞”等题刻。其他如“会圣岩”、“金谷岩”、“绕云梯”、“非人间”、“别有天地”、“何地飞来”、“山鸣谷应”等,均属景物景观命名类石刻。游人见字赏景,依景观字,领略山川之俊美,赞叹世间之奇观。
全山石刻中,尚有一定数量记载各种历史事件的纪事作品。宋庆历年间,时任滁州太守的欧阳修慕名来到浮山,与浮山高僧法远对弈。远禄连胜数局后,即以棋理解说佛教,阐明佛法,欧阳修大为折服,故明官员于若瀛在会圣岩内题刻“因棋说法”四字,以记其事。在隐贤岩内,有宋代文学家杨杰的《隐贤岩记》,以四言古文的形式,真实地叙述了浮山佛教几度衰落、多次振兴的历史过程。其他诸如“陆元钧游山记”、“宋用臣记游”、“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记”等纪事类石刻,其内容涉及到千百年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活动、寺院营建、山川开发、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既是浮山山史的见证,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二
法远与欧阳修
因棋说法
在浮山会圣岩下,有一块“因棋说法”的摩崖石刻,它记载的就是法远禅师与欧阳修因棋说法的故事。法远,号远禄公,北宋年间,他接受了临济宗叶县归省禅师的衣钵,成为临济宗传人,居浮山华严寺。欧阳修一开始并不信佛,他来浮山,主要是听说法远禅术奇逸,名气很大,他非常好奇,很想会会这个和尚。到浮山后,他与客人在会圣岩下棋,法远坐在一旁观看。下了几棋,欧阳修将棋盘收了起来,请法远说法。法远知道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于是擂鼓升堂,因棋说法。
根据有关记载,法远是这么说的: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绰斡,这里大意指下棋时的动作)。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欧阳修)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加叹。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法远先是讲述开局常态与夺局禁忌,再论弈无常态,无论输赢,都是一种人生境界。特别是最后一句反问,法远并不是要让欧阳修去回答,而是要让他去思考。当时,欧阳修正处于政治上的尴尬地位,法远的话说中了他的心思。欧公深表赞叹,从此确信禅语并非虚妄之谈,而是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法远在浮山因棋说法,使欧阳修以言佛为耻到不得不颔首叹服,从而改变了他诋毁佛学的观点,继而成为宣扬佛学、护持佛法的重要人物。据《佛祖统记》载,欧阳修后来“自致仕居颍上,日与沙门游”,因号“六一居士”。
由于“因棋说法”的影响,浮山愈加声名远播。
三
雷鲤钟惺游浮山记事
明代是浮山人文鼎盛时期之一,当时,像王阳明、袁宏道、袁宗道、钟惺等著名文人先后来到浮山。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著名书画家、诗人雷鲤来到浮山学道隐居,并留下多幅题刻。五十年后,竟陵派代表作家钟惺与友人来到浮山,夜寻雷鲤石刻并作诗纪念,成为浮山人文佳话之一。
雷鲤来到浮山之后,大为惊喜,他认为浮山才是他一直要寻找的真正的“仙境”。他在浮山作诗、题刻,表达了无限喜悦的心境。他在浮山枕流岩上题写了一首《浮山纪游》,表达了他从广东罗浮山来到安徽浮山的感受。诗云:“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在诗的开始,雷鲤将浮山与罗浮山对比,非常肯定地指出“更觉浮山好”。在浮山,雷鲤呼童拾瑶草,丹鼎煮烟霞,颇有要炼丹成仙的架势。
浮山西部有座玉龙峰,峰左侧有座岩洞。此洞名雷公洞,因雷鲤曾在此修道、读书而得名。在洞壁上,有雷鲤亲自题写了三个大字“雷公洞”,题款“建安雷半窗题”。雷鲤在浮山留下了多幅摩崖石刻,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枕流岩内的“壶天别业”、滴水洞内的“雨花天”等。
雷鲤在浮山的遗踪也引发了后人对浮山的向往。50年后,竟陵人钟惺和友人林古度、程胤兆来到浮山,他们对浮山的热爱和雷鲤题诗的惺惺相惜,让人感动。钟惺写有一篇《游浮渡山记》,详细记叙了他们三人秉烛夜赏雷鲤题刻的趣事。他们白天观赏浮山佳景,晚上在灯下研读浮山史志,突然发现了他们白天游览过的“雷鲤之纪游、陆子之题名”竟然没有收入山志,不禁大感诧异。“是夜雨,将就枕,念石廊所刻建安雷鲤诗,佳甚,志未收,相与执烛抄焉。”他们将石壁的雷鲤题诗抄下来后,感到趣犹未尽,“抄尽各作一诗刻于壁”。
钟惺《宵步石廊烛观岩壁》诗云:古人负奇情,题岩必幽独。岂以山水心,取供人耳目。众游或失之,冥讨须执烛。天风醉花鸟,此语无人读。
林古度《同钟伯敬烛壁》诗云:生石初何知,镌勒后人意。奇妙触心目,安得废文义。片语若不磨,知必具岩气。明烛备梯览,独善岂终秘。
程胤兆《次韵》诗云:文章与山水,从来非两意。不信有此石,未尝宣此义。禅房雨乍收,秉烛乘夜气。乃知古人心,偏向众人秘。
在浮山的会圣岩左侧枕流岩内,雷鲤题写的“壶天别天”摩崖石刻正下方,有两块石刻,一块是钟惺的题诗,另一块是林古度与程胤兆的题诗。这一组石刻,是浮山最具价值的人文景观之一。
四
方以智的浮山“行窝”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一生著述400余万言,代表作有《物理小识》、《通雅》等。方以智的名号很多,以浮山为名号的有浮山愚者、浮渡愚者、浮山之孤、浮山先生、浮庐散人、浮庐、浮公、墨历等,他的文学作品集《浮山文集前编》(10卷)、《浮山文集后编》(2卷)就是以浮山直接命名的。而方以智,与浮山摩崖石刻了有着不小的联系。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方以智的父亲方孔 在浮山西北麓建造了一座气宇轩昂的建宅第,名在陆山庄,俗称御史第,因为方孔 其时正任监察御史。当年十月二十六日,方以智出生于此。方以智在《浮山游记》中说“念先祖廷尉公构此藏轩,携不肖读书于崖下。”方以智生在浮山,长在浮山,并最终长眠于浮山白沙岭。先生一生热爱浮山,与这座名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方以智在浮山题写了多幅摩崖石刻,至今保存完好的有4幅,代表性的有“行窝”等。
“行窝”二字位于浮山海岛雪浪岩,落款是“方潜夫氏命子智书”。方潜夫,即方以智的父亲方孔 。方孔 ,字潜夫,官至湖广巡抚。行窝,宋人为接待名士邵雍,仿其居“安乐窝”所建之室,后泛指可小住安适之所。关于这方石刻由来,方以智在《浮渡野同岩》中记道:“老父曾梦邵子于此种松,故又书行窝也。”方孔 命子在此题写“行窝”二字,说明浮山是高士隐居之所。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在会圣寺右侧的潜龙峡内,枕流岩的相望处,有一座山洞,叫朝阳洞。因洞口向阳,得日最早而得名,又因岩壁上刻有王阳明咏浮山诗二首,因此后人又称此洞为阳明洞。朝阳洞翠竹掩门,岩前即临幽壑,别有情致。
王阳明对枞阳、对浮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与他同朝为官的枞阳籍好友就有钱如京、齐之鸾等。尤其是齐之鸾,对他有救命之恩。王阳明曾征讨发动叛乱的宁王朱宸濠,因功高招妒,被诬与贼同谋。齐之鸾挺身而出,力白其冤,并以全家性命为其担保,终于得保平安。
王阳明《寄题浮山》诗云:“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其二曰:“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 下面分别有小字落款:阳明居士、阳明山人。此诗表现了王阳明对浮山风光的向往和赞美。
朱作鼎:臬台乎?侠盗乎?
五
浮山金谷岩西,有座滴水洞,洞内峭壁凌空,高不可攀。但是就在这样的峭壁之上,却有人刻写了三个斗大的字“一线天”。题写者就是清康熙年间任安徽省观察使的朱作鼎。
关于朱作鼎,在浮山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他出身绿林豪侠,能飞檐走壁。因少时家贫,他仇视富人,与他们为敌。练就一身武功后,他常于深夜飞入富豪之家,窃取金银财宝,劫富济贫,一直未被发现。
当时,朱作鼎安庆府内任臬台(负责治安司法的官员)。他接连做下了几桩案子,豪绅们来到衙门报案,朱作鼎公事公办地命府中一个姓周的班头捕快限期破案。周班头来自于旧桐城东乡,有一手绝技,善于用铁弹伤人,百发百中,绰号“周铁弹”。
周铁弹通过明察暗访,对臬台老爷产生了怀疑。一天三更时分,他躲在大堂暗处,见一人自府内而出,来到了天井边。周铁弹借助星光一看,此人身穿夜行衣,从身形判断,好像就是臬台大人。刹那间,只见那人腾空而起,飞出了天井。周铁弹心里更有了底,于是持弹以待。
到了五更天,天井上落下一人。周铁弹一见,说时迟,那时快,一弹飞出,正中那人左眼,只听“哎哟”一声,那人转身不见。周铁弹急中生智,连忙擂鼓,要求老爷升堂。后衙闻听鼓声,传出话来说:“老爷生病了,不能升堂理事。”周铁弹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判断,继续擂鼓不停。鼓声就是王法,后衙中负伤的朱作鼎,无奈只得匆匆包扎了眼睛,升了大堂,他命人带击鼓人上堂。周铁弹上前道:“报告老爷,有贼!”朱作鼎问道:“贼在哪里?”周铁弹高声回答:“远在天边…………”下面“近在眼前”四字,他就没有往下说了。朱作鼎一惊,但强作镇静,命左右道:“明天务必捉拿归案”,随即草草退堂。
朱作鼎知道事情败露,这个官再也做不下去了。当天晚上,他悬印于梁,题诗于壁,离开了衙门。诗曰:“人生事事有天罗,莫把心机太用过。富转贫来贫转富,江河成路路成河。强人又遇强人手,奸巧还被奸巧谋。莫说老天无报应,十年前后看如何!”
朱作鼎弃官之后,来到风景如画的浮山,栖身岩洞,当了和尚。在浮山挂锡期间,他练就了一笔好字,在浮山的崖壁间留下了多幅题刻。“一线天”三个大字,苍劲有力,相传就是他那时一个单飞,运用“贴壁挂画”的功夫,一气刻写而成的。游人至此,无不赞叹不已。
:云南昆明石林摩崖石刻
:泰山公园,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内的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