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水摩崖石刻
“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中国金石学概要》中如是定义。所谓摩崖石刻,实际上就是古人或今人,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种绝美书法与悬峭石崖并存的文化,是先人创造精深的书法艺术,留给了后人可以感知触摸的千百年书法发展脉络。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她是一道别致的风景,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是一首不朽的绝唱。
为进一步了解修水摩岩石刻的地域分布、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水准、史料价值,笔者与文物爱好者经过近半年时间,对修水已经发现现存的摩崖石刻进行了探访与考证。
修水摩崖石刻,以修河之源及流向为分布为特点,从修河源头黄龙山顺水而下到修水县境内修河出口处,大大小小不下三十余处,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刻。时间主要集中在宋朝,距今几百年甚或上千年,“生”于崇山峻岭之间,“长”于山巅断崖之上,故不易受人为的破坏,而多受陵谷风雨的剥蚀。但可喜的是,大多字迹仍清晰可认。其石刻内容丰富多彩,有诗有记;其书法水准,精湛绝伦;字形大者如桌,小者如蚁;字体阴阳并重,方圆兼用,楷草隶篆俱全;笔画雄伟遒劲,章法自然;珠矶之字点缀绝壁而生辉,悬崖之险衬托书法而奇崛,字崖合一,诠释着书法艺术的真谛,堪称一部书法“活字帖”。
黄龙寺旁,名人手迹集聚之地
山不在高,有名人则名。修水的黄龙山,虽不及泰山、黄山、庐山等山之名,因有黄庭坚等人屐痕,因有禅宗远播,也算得上九江地区、乃至江西的一座名山。
黄庭坚在黄龙寺周围所刻的摩崖石刻“黄龙山”、“灵源”、“法窟”等字,保存完好无损,可谓“海枯石不烂”,更是使此山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黄龙山”三字刻于寺前下马石前石壁上,字径达85厘米、字体方圆浑厚,,有力透石背之感。“灵源”二字,行书阴刻于灵源拱桥头左侧巨石上;寺右侧有崖凿石梯多级,其石壁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其侧另有一处僧人焚化之地,其石壁上刻有“三关”和“法窟”二字,均为黄庭坚真迹。
寺右侧有石刻“翠云洞”三字,洞内有宋人摩崖石刻“张颜几、黄叔豹、叔熬、茂来谒长老清公,时堂中有众五百人。建乙酉二月甲子”字迹,其侧有江西派诗人韩驹题刻“韩驹丕驰来游”。黄龙寺众多的石刻,已被列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悉,前些年,日本游客不远千里至此临摹“黄龙山”等拓本,就是对一代书法名师黄庭坚的崇尚与膜拜。
山谷故里,“双井”石刻至今犹存
自修河而下,至杭口镇双井村,笔者在该村明月湾河水拐弯处一方约报纸大小的石崖上看到“双井”二字,两字竖排行楷阴刻其上,“双”字为繁体,两字笔力雄厚。据说为黄庭坚幼时在此读书看到湍急的河水流经双井后,倏然平缓、坦然如镜,水蓝如黛,且河中二泉涌出,尘垢不污,沙碛不侵,遂见景手书“双井”二字并镌刻于崖石上,留存至今。
5月17日这天,笔者看到两位少女,站在双井二字前,仔细地瞧着,不时用手比划。了解得知,因其热爱黄庭坚书法,今天特意到此处拜访临摹“双井”二字。
南崖石壁,“佛”有降妖伏魔之功
南山崖与修水县城一河相隔。山崖上古木参天,点缀着亭台楼阁,是个游览的好去处。更有“看点”的是,临河一块高2.68m,宽2.28m巨大平整的石壁上,刻有一个高1.84m,宽1.20m的“佛”字,该字历经千年风雨仍见雄健笔力,在中国书法界享有盛誉。
据传说,黄庭坚在此题“佛”,有一段缘故。有一年初夏,黄庭坚返回故乡修水,逆水而上。行至南崖怪石附近,突然狂风陡起,怪石嶙峋,眼看船只要触礁沉没。黄庭坚知道是怪石作祟,走出船舱,朝天叩拜,拜后旋即波澜顿消,风静石隐,水平如镜,乘客钦佩不已,艄公感激不尽。黄庭坚一生笃信佛学,他想,我佛慈悲,普渡众生,何不借佛之威,镇妖避邪,造福百姓。于是在船上乘兴题“佛”。因船正运行间,左右摇摆,颠簸不平,“佛”字写到只差最后一竖时,猛然发现整个“佛”字重心略微偏左。黄庭坚毕竟是书法名家,屏住呼吸,运足气力,使最后一竖于千钧直垂中略带右势,救活全字。写好佛字之后,并在佛字左右上角写下一连串梵文,至今无人解读其意。待到船停泊南崖时,黄庭坚请人镌刻在崖壁之上。
令人惊奇的是自从黄庭坚在这里题佛后,南崖一带翻船倾筏的事故少了。亦有后人传说黄庭坚是文曲星下凡,题的佛字自然有降妖伏魔的功力。
摩崖上“佛”虽然被历史的浪潮和修河的浪花洗礼了近千年,但依然傲立在山岩之上,与南崖为友,与修河为伴。顾盼南崖风物,聆听修河涛声。南山崖多处摩崖石刻,均被列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元石刻,书画比翼八百余年
5月15日,笔者在修水县三都镇洋湖村卧狮山上一弧状红色砂质悬岩处看到,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呈横幅式,字多为楷书,阴文、直排,自右至左长约4米,文字大小不一。各类大小字约百余个,有“福、佛、春”单个字。也有诗文和记事类文字,图案有荷花、宝塔、僧人坐莲、官人骑马等图案约10余幅。
据洋湖村9组村民,今年50岁的伍正平介绍说,此岩名叫独立岩,为修河与清江会集处。岩前白沙绿水,四周空旷宁静,与对面修水县三都镇梁口村和武宁县船滩镇河潭村相望。因此处荒芜,杂草丛生,石崖上的文字就“藏在深山人不知”。
从摩崖上的文字记载得知,这处石刻大约在南宋、元朝时期(1201年—1326年)因其山岩突兀的特殊构造,当时修河过往船只在此歇脚或修船或避风躲雨时,一些舞文弄墨者所留刻的,从时间推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从文字记载中可获知当时修河百舸争逐,船运繁忙的热闹景象。
湖洞仙境,修水最大摩崖石刻
6月1日,笔者根据修水县义宁镇桐源村村民张远和提供的线索,在张远和其子小张的带领下,在该村的湖洞山(又名葫芦山)东面的山谷里,首次发现修水县最大的一方摩崖石刻文字。
湖洞山位于修水县义宁镇桐源村,海拔约千余米。在人迹罕至的半山腰的一个山谷里,笔者看到一块长约9米、高约3米较为平整光滑的石崖,其石崖上刻的“湖洞仙境”四个榜书行楷阴刻大字赫然在目,书法功底深厚,笔力雄浑遒劲。摩崖石刻上未发现题头与落款等文字记载。
据笔者了解,该摩崖石刻是修水屹今为止,发现最大的一方摩崖石刻,其单体字大小仅次于修水县城南山崖黄庭坚手书的“佛”字。该巨大摩崖石刻的发现,是修水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特别是其精美绝伦、气势磅礴的书法,可称得上是后人临摹的“活字帖”。其刻字具体年代有待文物专家考证。
听说清水岩溶洞有摩崖石刻多处,6月26日笔者前往观瞻,因崖洞高深且洞内漆黑,笔者只发现两处摩崖石刻,一块为宋朝时期修水县邑丁应木携主簿、学政等人到此参观的记事石刻,一块为字迹依稀可见的“羽化成仙”四字。其年代、谁人所书,未有记载,有待考证。
据了解,如今修水部分书法爱好者,将黄庭坚等手书的真迹和摩崖石刻上文字用拓片拓下,经常临摹之,感受古人书法之魅力,从中寻找书法之灵感。也有极个别书法爱好者,在幕阜大山深处中寻找险奇峻峭之摩崖,效仿古人将自己的书法刻于其上,留于后世品评之。
:岗山摩崖刻经
:仙羊塞山摩崖石刻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