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三清山摩崖石刻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8-12-14
点击数: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距玉山县城50公里,距上饶市78公里。属怀玉山脉。为道教名山,风景秀丽。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2008年7月8日,在加拿大魁北克(QUEBEC,CANADA)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上饶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目前江西唯一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三清山摩崖石刻意蕴深邃,渗透着道家朴素的辨证法。景区内古代的摩崖石刻大部分刻于宋代以前,内容以景点名称为主,也包括很多具有道家特色的短句词汇。“清静常矣”,“清风”,“登殿步虚升太虚之上无上;入门
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殿开白昼风来扫;门到黄昏云自封”等楹联、摩崖石刻,朴素之中,韵味悠远,细细品味,总有所得。
除了古代遗留至今的石刻,今人诸多名也在三清山留下了不少墨宝。如吴官正的“造物情意浓”、沈鹏的“三清山”、舒同的“三清山”、钱君陶的“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刘艺的“巨蟒出山”、佟韦“道法自然”、邹德忠“秀绝江南”等。
三清山石刻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境内。共有花岗岩摩崖造象、岩壁石刻、浮雕神物、石雕器物、石砌建筑260处之多。主要为明代摩崖石刻,以道教文化题材为主,又和谐融合佛教、儒教文化于一身。石刻集中华隐逸文化之大成,密设伏羲和周易两重八卦玄奥迷宫,深藏密隐帝王陵宫于七星覆斗之中,形成并遗存下了道教建筑和皇陵建筑合二为一,颇具神秘色彩的古建石刻文化。其奇异的构思,别具一格的道文化和陵文化浑然融合的实体布局,巧妙依托自然山水打造仙山福地的精典实例,与自然生态天人合一的微缩人工建筑,为中国道教建筑和皇陵建筑的结合提供了唯一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和范本,形成了中国三清山独一无二“道陵合一”的古建奇葩,世界绝无仅有的多元石刻隐逸文化遗产瑰宝,被誉为“中国道教露天博物馆”,中华隐逸文化的迷宫圣地。
三清山,一名鸦山,明代时又别称叫少华山,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定名为三清山。自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上山“结庐炼丹”开创三清山道教建筑先河,历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750多年历史。宋以前山上道教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散失,志书仅有零星记载:“唐建老子宫观,称三清福地”。“宋乾道六年(1170)王霖捐资重建三清观殿宇,供奉三清尊神,后因世乱,观废址毁”。元代,据《天下名山胜 记》载,鲁起元1363年《游三清山记》时见三清山已有灵济庙、冰玉洞、龙门、银瓶石、风门、结须岩(相传李尚书结须而度,故以为号)、神仙洞、罗汉洞。到三清福地有老僧结屋其上作三清观。用匠三人,有石刻三清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像。登香炉石上、望丫岩山,见石仙君、仙人桥、尚书铁炉、卓旗石、雷公石、判官石、幞头石、钩刀石、帽石、李公丹炉等景物景观。明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王 邀詹碧云上山,三清山道教建筑才有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展。三清山迄今留存在世的古代石刻、建筑几乎为明代所遗。
三清山石刻分古代石刻和现代石刻两种。古代石刻绝大部分为明代石刻,大多分布在三清山东北部和中部三清福地周围,现代石刻主要分布在三清山南部。明代石刻文化渊深厚积,底蕴丰富,从三清山东部山脚金沙和北部山脚汾水开始到三清福地,以至玉京峰长达七千米的古石蹬道两边,依山傍崖,在清一色的花岗岩石壁上,沿途依次分布石刻建筑了殿府、门阙、牌坊、石人、石神像、石龙、石虎、楹联、文字以及石筑墓冢共260处以上。
三清山古代遗留至今的石砌建筑、石刻人物、石刻神像名称和数量有:
宫观3座:三清宫、玉零观、灵济庙(宋代);
三清山现代石刻主要分布在三清山南部和中部玉京峰,有红色书法家舒同的“三清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的“德配天地”、著名书法家和国画家刘炳森的“天下名山”、上饶美协主席黄永勇书“仙境”、著名篆刻书画家钱君陶的“江南第一仙峰、天下无双福地”、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佟韦“道法自然”、中国书协理事邹德忠“秀绝江南”、著名书法家刘艺的“巨蟒出山”、江西省委领导吴官正的“造物情意浓”、江西省政协领导钟起煌的“三清胜境”等墨宝。表达了对三清山自然景观的由衷赞美和肯定了三清山在泱泱中华名山大川中的应有地位。
:大足宝顶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