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红石峡(雄石峡)
红石峡又名雄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北3公里处。红石峡红岩对峙,杨柳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奔腾不息,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著名教育家、书画家,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书写“红石峡”三字刻镶于峡亭之上,为古迹增辉,红石峡内存在着陕西省最大的摩崖石刻群,它是我们“陕北晋北行”第五天行程的第一个景点。
红石峡
红石峡
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这一带归西夏国管。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红石峡谷长约350米,东西对峙,峭拔宏伟。峡内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青翠,群花生艳,景色优美。
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
红石峡东崖高约12米,长250米,西崖高18米,长284米,两壁双峰对峙,峡内玉溪河水流湍急,穿峡直达城西。依壁凿石成窟,据史料记载,有44窟,窟内原有石造像、泥塑像、浮雕石刻、碑刻题记,据记多为明清民国初所创,“文革”中尽遭破坏,所存无几。原有摩崖石刻160多幅,现仅存大小题刻120余幅、大小石窟33处,大多分布在东崖,西崖仅有5窟,但已面目皆非,今非昔比。
据统计,红石峡题刻、石匾和各类碑记共有200种之多。更有蒙文题刻,堪属一绝。它们虽久经风雨剥蚀,但其雄姿英貌经久未衰,向来被人们誉为塞上小碑林,是陕北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磐石千秋”,上款:光绪二十五年荷月(农历六月荷花满池放,俗称荷月),下款知榆林府事光昭书和榆林县事孙云宫书,孙云宫是山东招远人,光绪二十二年任榆林知县。“磐石”是指大而坚固的石头,寓意坚定、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题刻意指延绥镇雄关永固不失,边疆太平,寓意朝廷江山千秋永固。
功在名山
“功在名山”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李棠所书。李棠,14岁时在榆林考中秀才,18岁赴长安中了举人。民国年,出任陕西靖边县县长,在执事三年期间,深受百姓爱戴,百姓称颂其“两袖清风,廉洁奉公”。1899年,书写“功在名山”,赞誉刘宗周、高折五两位老先生德高望重、业绩昭著。
上为“振河不洩”为清光绪某年荷月,星沙兰亭谭仁芳所书,谭仁芳,光绪十年任延榆绥镇总兵。在任八年筑堤修河,捐资乡试,巩固边防。题意坚定信心,不可泄劲。
左下为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左上“大漠金汤”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延绥总兵龙得胜所题。题词寓意红石峡关雄地险,坚不可摧。右下:“蓬莱仙岛”,上款;前署榆林府林士班,延绥兵备道成定康,前任榆林府蔡兆槐。下款;同治壬申年孟夏。
河山千古
“河山千古”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延绥镇总兵田玉广和他的副将王守基在游览雄山寺时所题刻的。田玉广是贵州人,王守基是山东人。他俩是金石之交,同甘苦共患难二十余载。“河山”是指山河实体祖国家乡,“千古”是指年代长久永久垂存。题词者一方面赞美雄秀山河永存,另一方面是说他俩的友谊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地久天长。
“地接秦封”,上款;嘉靖岁次丁丑仲夏月,下款;榆林镇长白韦陀保重修。近现代红石峡摩崖石刻石刻腐蚀程度惊人,更有文革期间的人为破坏为最甚。
东崖多为在悬崖上凿的石窟,约十多个。有“天门”、“地门”各一,它们以隧道相通。
“威震九边”为一品顶戴抚陕使者叶伯英巡视榆林时所题。1888年,英军冲破清廷边防侵入西藏,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第二年,朝廷派出多名官员巡视各边,叶伯英奉命巡视的就是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宁夏、甘肃、蓟镇、太原、固原、延绥)重镇之一的延绥(即榆林)。当看到榆林军事力量雄厚,戒备森严时,挥笔书写“威震九边”赞誉红石峡关隘险要,军事威严,声名震撼北域边疆全线,左中:“汉蒙一家”是1913年10月陕西观察使者崔云松等游红石峡时所题。左下:“流沙蓬岛”是赞美红石峡黄沙清流,景色幽雅如仙境。
红石峡东崖古刹雄山寺。庙门在峡南,内有石台阶。寺依山傍水,复道飞檐,楼、阁、亭相望。
“还我河山”,上款:民国三十年冬月,下款:马占山。马占山:吉林,怀德人,四一年冬,马占山将军和邓宝珊将军去红石峡赴朱寿光宴请时看到祖国山河破碎,感慨万千,题写“还我河山”,表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
天成雄秀
西峡的“天成雄秀”,是红石峡唯一的一块满文题刻,清乾隆年间由榆林知府白德明题写。题词赞美红石峡两岸风光绮丽,景色宜人。
慈仁殿窟顶浮雕八卦图及龙,风,牛,马,羊,鹿,狗,鸡花草,充分显示了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相交融的景象。
“广泽渠”:1473年,延绥镇治所由绥德迁至榆林。巡抚余子俊为改善百姓生活,安定住边军心,亲率将士在红石峡山腰凿山筑渠以利灌溉。直到今天它依然灌溉城郊十六个行政村的一万亩土地。
雄石峡
红石峡崖壁间、崖洞内尚有不少吟咏题记刻石。其中有清吴大応篆书四条屏(另石所刻),岳飞书作刻残石一件,清刘厚基排律一首,清嘉庆十年(1805)马履泰题七律一首,黄鼎《游雄山寺》五言排律一首。清人王廷槛的《游雄石峡》(七律),属其佼佼者:“塞上奇观不等闲,六鳌平地架三山。丹崖桂日晴烟雾,梵阁凌云碧水环。石引薜萝经雨湿,苔边蝌蚪尽文斑。书生暂学从戎事,认道蓬瀛未许攀。”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延绥镇巡扶郑汝壁为宣威红石峡雄秀和明军在此武备的强大,在摩崖上题刻,改红石峡为雄石峡。
儒、道两教历来水火不容。但在繁荣昌盛的唐代,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很适合于历代的拨乱反正,儒教的“仁”、“礼”之风及“君子”之态有利于和平年代的发展,佛教的轮回说、因果说则又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心态。
红石峡东西两壁除石窟外,还在石窟间、殿壁、石崖上就石摹刻,题匾相连,布满东西两壁,琳琅满目,几无空隙。
红石峡摩崖石刻多为明清以来官吏儒士文人所题。题刻笔力雄健遒劲,诸家书法并存,真、草、隶、篆俱全。
:从摩崖石刻中感知历史
:湖南省最大的摩崖石刻浮邱山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