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刻字记事
良渚古老文字刻字比甲骨文还早
出土石钺之一(正面)
石钺上的文字(正面)
石钺上的文字(反面)
出土石钺之二(正面)
石钺上的文字(正面)
石钺上的文字(反面)
大约5000年前被历史尘埃和时间泥土掩埋的物事,一旦被发现,那些久远的故事,便如厚重的帷幕徐徐拉开——7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宣布,首次在平湖庄桥坟遗址石器上发现良渚文字,这也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古老文字。
字节:某种含义
无疑,3600年前埋在殷墟里的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文字的学术观点将被改写——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文字了,这也意味着华夏民族已步入文明时代。那片水草丰满、衣食自足的生活常态,被智慧的良渚先民用文字记录下来,如今在专家们手中的放大镜中显现……
一件残缺的石钺上端,有个双面管钻孔,刃部弧,刃缘有疤痕,表面经抛光。正面除个别线条略呈弧外,其余笔画均为直线或折线,依笔顺方向和字形应该自上而下释读。右上角刻有4个单元的“字节”,除2笔的线条稍长外,其余均为短线,笔画简洁明了。从笔画的布局看,可认为是一个字,也可理解为多个字。这4个单元的“字节”无论是一个或多个字,都相对完整地表达着某种意义。
其左上角的字也由直线组成,似乎难于拆分“字节”。从笔顺和布局看,正面其余笔划组成了一个酷似某种动物的象形文字,这个象形文字较为抽象。但反面的右侧共有6个文字,依照正面的释读顺序,这组文字可自上而下成列,但也不排除横向自左而右或自右而左成排。笔划刻得较浅且简单,虽然字形略有不同,但从字体结构、刻划方法看,系2个字重复出现3次,连字成句。
另一件残存的青灰色板岩石钺,一侧保留打制痕迹,另一边则有残缺。正面笔顺和笔划组合布局似可分成3个字,笔画繁复,多直线,少弧线,这3个字也可拆分成多个单元的“字节”,也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释读。反面上端的2个并列的单体字,可能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石钺上出现的字符排列有序,重复出现,符合文字的一些特点,而且从原始文字的发展阶段来看,这些文字已经处于高级阶段。虽然目前将其完整释读较为困难,但其具备文字特有的表意功能。
遗址:遗存丰富
人们知道,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分布着一支极为重要的史前文化,这就是1936年发现,1956年正式命名的良渚文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良渚文化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改变了对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的认识,良渚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东方文明的圣地。而庄桥坟则是本世纪初发现的又一处让世人惊叹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良渚文化墓地。
地处平湖林埭镇群丰村的庄桥坟遗址,向南5公里即是杭州湾。因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杭嘉湖平原的东北部,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所以这里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非常适宜古代先民的生息与繁衍。但多少年来,群丰村的村民在这块土地上春种秋收,似乎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并不深的地下,竟有着大约5000年前先民们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
顺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庄桥坟遗址考古领队徐新民指引的方向望去,庄桥坟遗址南距平湖市所在地当湖镇13公里,总面积逾10万平方米。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总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陆续出土了许多石器、玉器,还有一只中国最古老的木质犁。
几年间,随着挖掘的深入,在群丰村六组这片原本不起眼的田野上,考古队员每天都有惊喜发现。在对147号墓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一件较为完整的半透明玉钺。钺是良渚先民的重要礼器,是墓主人身份的象征。在当时的制作工艺下,做一件玉钺可能要花上许多年的时间。对玉琮、玉璧和玉钺等的追索与注重,表明在当时就已有着一些不劳而获的特权阶层。在发掘过程中,如此完整而又玉质精美的钺,实属难得。
一连串的惊喜,在挖掘面积不断扩大中延续,殉葬的动物遗存在形状与种类上也渐渐清晰。一具狗的骸骨清晰完整,身体侧卧,齐整的牙齿清晰可见。墓主人的头枕在南端,狗则静卧在北端。据专家解释,狗骸骨至今能保存完好,实属难得。在国内已经发现的众多墓葬中,动物殉葬屡见不鲜,像这种狗与主人在同一墓的葬俗,实属罕见。
谁也没料想到,这些沉睡于地下5000年的生活场景,早被智慧的良渚先民用最原始的文字,大致勾勒出来。
发现:原始文字
一晃几年过去了。一天,徐新民与助手正对发掘的文物进行整理分类,忽然,一片手掌大小的石钺上,几个刻划出来的“字”吸引了他的目光。“这些字必须在侧光下才能看到,侧转石钺,就能看到其表面有极浅的划痕,这些划痕比较集中,并非杂乱无章,有些字单个存在,笔划较多,显得较为复杂,还有几个组成一组,笔划相对简单。”
将刻划痕迹在纸上摹下来,就看得很清楚,那些单个的符号很像一件件事物,比如旗帜、鱼虫等,还有连接在一起的6个符号比较简单,每个符号的笔划不超过5笔,有两个像现在的“人”字。徐新民和同事方向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这应该就是当时先民的文字了!”
为何会有如此判断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表示,如果是普通划痕的话,一般整个石钺表面都会出现,而不会集中在某个区域。另外,普通划痕不会如此规整,一定是杂乱无章的。“最主要的是,这连在一起的字,其中有3个是相同的,这明显是表达某种意思的一句话。”
记者在现场看到,大量出土文物中除2件残石钺的两面均发现原始文字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器物上,有刻划符号的达240多件,但大多是单个符号,无法连接想象,发现可连句的文字还是第一次。
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庄桥坟遗址距今约5000年,这些刻划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千余年。庄桥坟遗址研究表明,当时的先民已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需要用某种方式来交流沟通,出现了这类刻划符号。
古老的良渚文字,正如甲骨文一样,是象形文字,不是会意文字。
“文字与甲骨文是否一脉相承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从目前来看,两者可能不是一个系统的文字,庄桥坟的良渚原始文字或许是一种地域文字、部族文字。”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院长、古文字专家曹锦炎说,这就给我们在文字研究领域开拓了新的方向,对文字史的研究意义重大。他说,文字体系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是随着中华大地上各部族、各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融合而进行的。
中华文化最重要的发明——文字,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逐渐生成。可以说,探究文字生成、演化的过程,也就是寻觅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轨迹的过程。这里面还有很多难解的谜,但探索无疑是引人入胜的。
期待能够释读这些文字,读懂先民的思想和情感。
: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书
:周原甲骨文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