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匾有些什么内在含义?
神州大地不管你走到天涯还是海角,都能在一些园林宅邸看到一块块的实木牌匾,这些牌匾各具风采,很多时候都会吸引你驻足。这些风格多变的牌匾,有的是关隘车站或者亭台楼阁的名称,有的是歌功颂德的,用自身独特的内涵装点着每个地方的文化仪容。
牌匾不仅仅是一个指示标志或者名称,更是文化的象征,数千年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商业语言,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以及雕刻艺术为一体,向众人展示作者赋予牌匾
对于一座亭台来说,牌匾就是这座建筑的点睛之笔,凝聚着中华民族思想与艺术的精华,是非常独特的人文景观。
传统的牌匾从材质上划分,主要有木质、石材和金属三种,但以木质居多,石材和金属的较为少见。为牌匾题字的,主要是当时的显贵、名流和书法家。牌匾漆地以黑色居多,也有紫、红、蓝、绿、棕等颜色。
文字最常见的是真金字匾,所谓真金字匾,即在字上敷贴金箔。除贴金匾外,也有以色漆描字的,常见的是豆绿色,此外还有镶嵌象牙、兽骨或螺钿字的。
牌匾的题款乃是画龙点睛之笔。有的是上下款俱全,有的只有一款。款有字有印。印又有“名章”和“闲章”两种。印的篆刻修饰或红底金字,或金底红字等。
牌和匾是两种非常近似而又彼此区别的文化艺术形式。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似之处有四:其一,两者都是长方形板块状;其二,两者都是长方形板块上面题写大字,且对题写的书法形式都要求很高;其三,板块上除书法讲究外,还都要加以漆饰,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其四,牌和匾都具有标志、宣传、装饰、美化等多种功用。
而两者的区别有三:一是两者板块长短的比例不同,悬挂的方式不同。牌多为窄长方形,以竖立式悬挂,匾额多为长方形,以横卧式悬挂;二是两者悬挂的位置不同,牌一般悬挂于门侧,匾则悬挂于门脸儿的上方或厅堂里迎门的墙壁之上它在建筑物的位置,很像人额头于整个身体的位置,故称做“匾额”。从这个名称中也足见匾额对建筑物的装点作用了;三是两者题写文字的内容不同,牌的题写内容比较单一,一般就是题写名称,所谓挂牌子,牌子即挂牌所的名称标志。
一般情况下,牌与匾的写作文字很少,也无复杂的结构款式,主要是讲求适情应境,文辞精粹。题书时要求高水平的书法艺术,上款下款的书写位置得当,字的大小适当。
牌匾不仅是指示标志,而且是文化的标志,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标志。牌匾大致分为这样几种题材:一是楼堂殿阁的名称。如“滕王阁”、“长生殿”、“望月亭”、“望江楼”等;二是商家字号的名称。如“同仁堂”、“内联升”、“老凤祥”、“荣宝斋”等;三是歌功颂德的题词。如“桃李满园”、“爱民如子”、“高山仰止”等;四是绘景抒情的题词。如“清风肃来”、“山清水秀”、“一碧万顷”、“春和景明”等;五是述志兴怀的题词。如“天道酬勤”、“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等;六是庆典开张的题词。如“大展鸿图”、“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等。
牌匾广泛应用于宫殿、牌坊、寺庙、商号、民宅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向人们传达皇权、文化、人物、信仰、商业等信息
要说楼堂殿阁的牌匾,北京城的紫禁城故宫是最有代表性的。到北京旅游的人,几乎没有不去故宫的。到过故宫的人,当然要参观著名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挂在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正中的“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所谓“建极绥猷”,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极”是屋脊栋梁,建极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是顺应之意,猷为道,为法则。这块匾挂于太和殿中,正是说明了历代皇族的治国理想。站在这方匾下,天天仰视,自然有心怀天下的使命之感。
过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了。“允执厥中”依然是乾隆御笔,他一生爱好书法,所以在北京,到处都能看到他御笔亲题的遗迹。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就是允执厥中的出处。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
前朝三大殿的最后一殿是保和殿。保和殿中是“皇建有极”匾。所谓皇建有极,是说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有强调皇权之意。
过了三大殿,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乾清宫是皇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坤宁宫是明代皇后住的地方,清代改为洞房。乾,即天;坤,即地。天地交合,为之太平,即交泰。所以交泰殿是皇上大婚和皇后过生日的地方。
“正大光明”匾位于乾清宫,由顺治皇帝御笔亲题。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和谓之交泰。因此乾清宫是皇帝日常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作为“乾”,表现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象征皇权至上,能行天地日月之道。
交泰殿的“无为”匾为康熙所题,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老子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康熙题无为,意在告诫帝王要顺应天道,体恤民情,与民休息。
清朝自雍正皇帝后,就将寝宫从乾清宫迁到了养心殿。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是说帝王要中庸正直,仁爱和谐。是帝王对自身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除了这前朝三大殿及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外,还有雍正皇帝题的西暖阁的“勤政亲贤”匾,乾隆皇帝题的“三希堂”等等牌匾,从象征皇权至上,到皇帝严于律己,乃至提高自身修炼等,无不包括其中。
说完了皇室的牌匾,再说一说商家。在北京,如果你漫步徜徉于王府井、前门、西单、东四、琉璃厂、鼓楼等商业文化繁华之地,老字号门楣上那一方方各具风采、古色古香的精美牌匾,字体或端庄饱满,或清秀俊雅,或古朴拙正,或洒脱飘逸,无不令人驻足欣赏。它既是一幅美妙绝伦的书法作品,更是民族文化的另一种诠释。
“全聚德”、“都一处”、“瑞蚨祥”、“王麻子”、“荣宝斋”等无论是吃穿用,还是古玩字画的老字号店面的门楣上,都悬挂着一方或两方富有传奇故事的牌匾,它们或出自王公大臣的手笔或是文人骚客的墨宝。由这些人题写的牌匾,不仅提升了店铺的档次,也是店家招揽顾客的无形的广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匾额是店铺的门脸儿。这些由不同寻常的名家题写的牌匾,说不清是店铺提升了牌匾书写者的名气,还是牌匾抬高了店铺的身价。总之,悠久深厚的牌匾文化,促进了京城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且听一个有关牌匾的小故事——乾隆年间的“注册商标”:都一处。
话说清朝乾隆17年,也就是1752年。乾隆皇帝大年初二出城微服私访,从城外返回前门地带时已经是半夜了。那时做买卖的,一般都是到了正月十五才营业,他看到前门大街上只有一家黄酒馆亮着灯,于是就进去叫掌柜的烫了些黄酒,叫了玫瑰枣、马连肉、煮小花生几样小菜。
大冬天的,乾隆早已饥肠辘辘,加上吃腻了宫里的山珍海味,初次尝到民间菜肴觉得味道清香可口,不多时吃了个酒足饭饱,跟店伙计闲聊中道:“你家灶上手艺真不错,不知酒饭钱该付多少?”店伙计见这衣着华丽的老人夸奖,忙答:“老爷子,伺候您满意了算我们有福气,哪能多收您的钱,您给三吊钱就成了。”乾隆听了哈哈大笑,对随从说道:“给撂下五两银子吧,多的算是赏钱!”店伙计从没见过如此慷慨给赏钱的主顾,冲着乾隆作揖道谢。乾隆问店伙计:“你们这家小酒馆叫什么字号?”店伙计说:“买卖太小啦没起字号。”乾隆皇帝哈哈大笑,说道:“大过年的,一路上就你一家开门迎客,就叫‘都一处’怎样?”
几天过去了,店伙计对多给赏钱的老顾客渐渐淡忘。有一天突然有地方官员来铺,说是奉圣旨来给送御赐匾,店伙计惊呆了,如入五里雾中,不知怎么回事。官员告知前些天晚间在铺里饮酒用饭的老人是当朝圣主乾隆爷,圣主御书赐你铺“都一处”一方匾额,赶快接旨悬挂吧。店伙计这才知道先前喝酒用饭的老爷子是当朝皇上,暗想,多亏了招待得还很满意,要是有个不周到可就糟了。店家恭恭敬敬将匾悬挂。从此这家酒饭铺就叫“都一处”了。就这一手,招来了成千上万的顾客,谁不想看看皇上坐过的地方,谁不想尝尝皇上吃过的东西呀,上至官府大员,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此为荣。从此,“都一处”的名声传遍天下。
牌匾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展现出文化的底蕴,是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修养的展示。
牌匾是一种广告,同时也是书法艺术的具体展示,也是我们常说的书法实用性的一种形式。请名家、名人题匾,几百年来一直是开门迎客前必须完成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电脑制作的发达,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请书法家、名人题匾的风俗渐渐地改变了,一些大厦的门面都用上了美术字。这一变化其实也无可非议,省事又容易,还能一目了然,既省钱(现在请名人题匾都要多少付一点润笔费)又省事,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细细想来,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有点不得劲,有点不够味儿。
笔者曾在某省一个小城镇看到街上有各式各样的招牌,令人赏心悦目。这里有名家的题字,但不多,大多数牌匾想来是当地的书法家们写的,而且不局限于几个人,整个就是精品云集的书法大展。这里很多作者虽名气、影响力不大,但字写得都很规范、很标准。而在很多城市,整条街都是一种字体的美术字,令人看了的确乏味,因为字体、大小、色调、形式都基本相同。试想要是借鉴前人和上述小镇的方式,一定不会让人觉得缺少味道和品位。
也许有人会认为,请名人写匾对于一些小店来说,一是请不到,再说也请不起啊!其实以笔者愚见,大的单位有钱讲气派,请名家名人写,无可厚非;而小店小面不必那么兴师动众,也没必要非得找名人写,社会上现在书法写得好的人很多,这是完全能办到的。假如所有的牌匾都请一两个人写,那又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了。
刘禹锡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山有水就有灵气。在琳琅满目的街市,书法家、名人书写的各种字形书体的牌匾会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展现出文化的底蕴,是一种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修养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