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望山·会稽刻石
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以上记载了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带着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人到会稽山进行南巡的一些情况。
帝王出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秦始皇南巡,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祀死在出巡途中的两位古代帝王。一位是南巡途中病死在苍悟的舜帝;另一位是东巡病死在会稽的禹帝。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镇压“天子之气。”所谓天子之气就是有动乱现象。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是从庐山下来乘船顺长江而下,经马安山、当涂等地,巡视会稽郡郡治吴中,会稽郡守与属下官员百姓出城十里跪迎,争相称颂始皇帝功德。始皇下车,接见地方乡老,细心询问郡情,得到的答复自然又是百姓归心、安定太平之类的颂德之声。后到杭州,因钱塘江水波汹涌,难以成行,便向西行120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
秦始皇弃船上岸后,传说,秦始皇曾在会稽山下停车饲马。当地人称其为“始皇停车饲马处”,这里原来是一座青石山,现在已成为湖泊。汉朝开始在此采石,日久不仅削掉青山,而且凿成湖泊,即今天逶迤数百米的绍兴东湖。
登上会稽山,秦始皇祭祀禹帝是在禹陵前进行的。陵前有碑亭一座,亭内有“大禹陵“三字的巨碑一块。
因为秦始皇登山望于南海,会稽山又名秦望山。秦望山在会稽山脉中独傲翘楚,海拔543米左右,为会稽山脉中最为高峰之一。秦始皇登秦望山,在山顶以望南海。此时的秦始皇望南海具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表示不再南行巡视,到此为止北上;第二层意思是丝毫不能改变秦始皇对修仙和长生不死的痴迷和向往。据司马迁著的《史记》里,
①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②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的……”
③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方士徐市等人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所苦,故不得至……”’所以,秦始皇在北上路经瑯邪郡,人们因为经常看到神奇的海市蜃楼而到处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更相信东海有仙岛和仙人居住。
秦始皇在会稽山上“立石刻颂德”,这是他第五次出巡以来的第七块刻石、也是最后一块刻石。据《越绝书》卷八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东游之会稽。……以正月甲戊到大越,留舍都亭。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西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其道九曲,去县二十一里。”
会稽刻石铭文288字,每句四言,三句一韵,六句一段,形成十二段、二十四韵、七十二句的格式。它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于证实了秦始皇移风易俗、宣传教化和“始定刑名,显陈旧章的史实。
原文 译文
皇帝修烈 秦始皇帝伟业
平一宇内 统一六国天下
德惠修长 恩德久远悠长
卅有七年 三十七年之时
亲巡天下 亲自巡视天下
周览远方 遍巡远方疆土
遂登会稽 登上了会稽山
宣省习俗 考察当地习俗
黔首斋庄 百姓很是崇敬
群臣诵功 随从群臣颂功
本原事迹 推论原本事迹
追道高明 追溯皇帝高明
秦圣临国 秦始皇帝登位
始定刑名 开始制定刑名
显陈旧章 明布旧的章程
初平法式 初步整治法制
审别职任 慎重甄别职责
以立恒常 用以长久树立
六王专谪 原来六国专横
贪戾傲猛 背礼贪暴凶傲
率众自强 企图挟众逞强
暴虐恣行 任意横行霸道
负力而骄 凭持强力骄傲
数动甲兵 屡屡大动甲兵
阴通间使 暗地里通间谍
以事合从 图谋合纵之事
行为辟方 行为甚是乖张
内设诈谋 内部掩藏奸
:武夷山摩崖石刻学术价值
:大佛寺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