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摩崖石刻学术价值
山以人名,人以文名。文之著于天地间而流传千古者,莫过于镌刻在苍崖翠壁上的摩崖石刻了。它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若把武夷山的秀美山川比做一个美女的话,如果没有了蕴涵着深刻人文理趣和深邃历史文化的摩崖石刻,那么她也 就成为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冷面美人,虽有悦目之色,却无赏心之情。若把武夷山的湖光山色看成是造化所赐的一幅巨大的天然山水画的话,那么刻石描红的摩崖石刻就是这幅山水画上的题画诗和钤印,这样才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分布广泛,遍布于九曲溪两岸和山北的悬崖峭壁之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500余方,但主要集中在丹峰环列、碧水萦绕的九曲溪两岸。九曲溪山环水绕、流光溢彩,如同横亘于群山之中的一条丹青彩带,又象是穿梭于历史时空的一道文化长廊。武夷山的摩崖石刻源远流长。历唐宋元明清以迄现当代,代有佳作,历时1500多年。
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寄寓人生哲理和处世情怀的格言警句,有赞美山川秀丽和造化神工的刻辞,有记载寻幽览胜和逸兴别趣的游记,有即景生情、因情抒怀的楹联,有直书名胜、装点山水的题名,还有护山卫水和惠民惩奸的官府文告等等。
一、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现状
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不仅是武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武夷文化研究的重要参照系,它是武夷文化的活化石。
在对武夷山摩崖石刻与武夷文化的前期研究过程中,通过文献的检索发现: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对某一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影响的名山大川的摩崖石刻进行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国内《趣谈中国摩崖石刻》一书,系一本关于国内摩崖石刻介绍的通俗读物,内容偏重于各地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的欣赏,书中的所谓“文化意趣”亦多为对书法艺术文化意趣的阐发。该书对享有世界双遗产地美誉的武夷山摩崖石刻竟然只字未提。
对武夷山摩崖石刻的著述,有地方文化史学者梁继武等编著的《摩崖荟萃》(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也是一本介绍性的通俗读物,全书仅收集了100方摩崖石刻,内容为作者简介、内容浅说和词语注释,很少涉及到摩崖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另有武夷山景区管理委员会编写的《武夷山摩崖石刻精选》,系一本影册性质的导游书,对于石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几乎只字未提。 另外关于国内各地的摩崖石刻的文章也几乎都是介绍性的文章而且数少,因此,从世界双重遗产和武夷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研究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就具有了学术上的开创性,可以填补国内在此领域内的空白。
二、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
武夷山摩崖石刻不仅分布密集,而且内容极其丰富,几乎涉及到了武夷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武夷的山水文化、茶文化、理学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神话传说、图腾文化、书院文化、生态文化、文学艺术等等。但以往对此所作的一些零星的研究,没有揭示这些石刻与武夷文化之间深刻的内
在联系,表现为,一是没有从世界双遗产的高度和武夷文化的深度去揭示武夷山摩崖石刻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割裂自然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对表现武夷山自然美的景点刻词和山赞刻词的解释,没有深入挖掘其深刻的人文内涵;而对表现武夷山人文美的哲理刻词和宗教刻词的解释,又没有考虑到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其他如触景生情,寓理于情的楹联刻词和诗词刻词,本来是景、情、理的高度统一和融合,但对这类摩崖石刻的解释往往是情不涉景、理不关情。
站在世界双重遗产的高度和武夷文化的深度重新审视武夷山摩崖石刻,不仅可以对武夷山摩崖石刻的分类作出科学的界定(分类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可以对武夷山摩崖石刻的自然和人文内涵作出科学的说明,并进而说明其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
1、揭示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具体表现为:
⑴揭示武夷山罕见的自然美。武夷山罕见的自然美,首先表现为一种未遭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态的自然纯朴的美。武夷人称之为“世界遗产地,纯真武夷山”。其次表现为山与水的完美结合,与国内其他名山大川相比较,其他名山或有山无水,或水不容泛,而武夷山九曲溪则是山环水绕,迤逦而行,水光山色,相得益彰,是山与水的完美结合。水以曲折、明净、灵空和跃动为美,三三秀水堪足当之。山以逶迤、峻峭、奇异和空蒙为美,九九灵岩亦足当之。武夷山的自然美主要通过“景点题词”和“山赞刻词”反映出来。武夷山人把武夷山的自然美概括为“万古山水茶”。
⑵揭示武夷山深厚的人文美。武夷山深厚的人文美,在于武夷山是一座三教名山,与国内其他名山大川相比较,其他名山或有景无文,或人文单一,而武夷山则是三教并存,共臻繁荣,这在全国是极为罕见的,方园不足百二十里的景区就有已经发现的三教遗址100多处。而且武夷悬棺葬俗和闽越王城遗址还揭示了武夷文化的悠久历史,这些都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武夷山的人文美主要通过“哲理刻词”、“宗教刻词”和“历史刻词”反映出来。武夷山人把武夷山的人文美概括为“千年儒释道”。
⑶揭示武夷山自然美与人文美的典范融合。武夷山被列为世界双重遗产,不仅在于它罕见的自然美和深厚的人文美,更主要的在于自然美和人文美的高度融合与统一,这才是武夷山世界双重遗产的核心价值之所在。秀甲东南、地灵人杰的武夷山吸引了大批理学名贤、羽流释子、名宦显达在此著述讲学、修道参禅、访胜隐居,从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武夷山自然和人文高度统一与融合的文化内涵主要通过“文告刻词”、“楹联刻词”和“诗词刻词”反映出来。“万古山水茶”与“千年儒释道”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与融合。
2、揭示武夷山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集中概括了武夷文化的显明特征。
⑴、博:内容丰富、学科密集。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包括理学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岩茶文化、山水文化、书院文化、建筑文化、陶瓷文化、雕刻文化、寺院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就其学科内涵而言则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种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文学艺术、地质学、地理学、建筑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内涵。
⑵、大:大家辈出、灿若群星。闽北地区在古代(尤其是宋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大家和历史名人。如大理学家、大思想家朱熹,开创婉约派慢词的一代词宗柳永,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开创纪事本末体史书体例的史学家袁枢,著名诗学理论家严羽,被誉为"出将入相,南渡第一名臣"的三朝宰相李纲,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高道白玉蟾,誉为山中宰相,曾被延为帝师的名僧扣冰古佛,大经学家胡安国,曾撰修《册府元龟》的杨亿等,此外陆游、辛弃疾等名人都曾长期寓居于此。清代董天工的《武夷山志》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名人计凡534人之多。
⑶、精:运思缜密、精品意识。武夷山的文化大家们在从事文化创造时,都具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精品意识,表现在他们的思想宏富、体系完整、逻辑严谨、运思缜密。如朱熹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严羽的《沧浪诗话》,宋慈的《洗冤集录》等都具有一种精品意识。
⑷、深:积淀深厚、思想深沉。武夷文化的积淀深厚,不仅表现为内容丰富,学科密集,以三教名山享誉海内外,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而举世瞩目,而且表现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绵长的传统,更具有一种深厚的忧患意识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
⑸、源:多源一流、异彩纷呈。武夷文化的多源性已为学术界所广泛认同,它继承了远古先民的生殖文化和图腾文化,融合了儒道佛三教文化,还吸收了古越文明和中原的先进文化。这种多源一流使得武夷文化具有了一种兼容性(兼具海洋文化、山地文化和平原文化)的特征,也使得武夷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创造性,表现出异彩纷呈的精神面貌。
⑹、远:古老绵长、历史悠久。武夷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的古老性。如生殖文化和图腾崇拜在内陆文化中几乎已经绝迹,但在武夷文化中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突出表现在民俗文化上,在某种意义上还保留了一种文化的原生态特征。另外就是武夷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悠久的传统,如3850年以前的悬棺葬俗就表现出迥异于其他地域文化的特征。
⑺、流:流布广泛、泽及全球。朱子理学无疑是武夷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武夷文化得以扬名天下的核心内容。朱子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六百多年的历史,而且流布海外,泽及全球,尤其是对周边儒家文化圈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了海峡两岸的中国学者外,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一些学者,在不同层面上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朱子理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此外,如法医学、茶文化、建窑文化、建版文化、书院文化、丹道派的养生思想等都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⑻、长:价值长存、精神不朽。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文化热,这是人们在全球范围内思考人类未来的社会发展而作出的一种文化选择。多样性的统一是中外学者普遍认同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发展模式需要一种多元调和的思维模式。而西方文化所表现出的天人相分的思维方式、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趋向、崇理抑情的刚性管理模式都表现出一种对立思维。因此需要借助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来纠偏。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是一种调和的思维和和谐的价值观,这是符合人类未来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方向的。儒家文化圈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创造了一种迥异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从实践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和永恒价值。
三、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的应用前景
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研究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提升武夷山国际旅游城市的文化品位 目前旅游业逐渐从休闲观光游转向文化休学游,这是九十年代以来旅游业的重大变化,因此专家们提出“没有文化的旅游等于行走”。但就目前而言,与其他
三处世界双遗产地的泰山、黄山和峨眉山相比较,无论是就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研究,还是武夷文化的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研究水平大多还停留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之中。如关于武夷山摩崖石刻的专题研究文章,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只检索到一两篇文章。而作为闽北地域文化的武夷文化的研究,严格意义上讲,还没有一部系统的论著。所有这一切都与享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项桂冠的著名国际旅游城市对旅游文化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不断提升武夷山的文化品位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除了要不断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服务意识外,还要不断挖掘和开发武夷山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而武夷山摩崖石刻则是武夷文化的活化石和直观体现,对于旅客来说,他们对武夷山文化底蕴的认识不可能是借助于浏览相关的文献资料,而只能是借助于导游的讲解,诉诸于视听感观,才能对武夷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因此,加强对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研究,就可以提升武夷山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品位。
2、挖掘现有景点的文化内涵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景点的文化内涵也将不断丰富起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吸引和滞留游客的目的。但是因为目前研究还不深入,我们还很难做到这一点。武夷山方圆不足百二十里,却拥有三教遗址一百多处,摩崖石刻500多方,而目前来武夷山旅游的游客平均的滞留时间只有2-3天,这当然与我们的对外宣传不够、导游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及服务意识差有关系,但是,对现有景点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如武夷岩茶享誉海内外,但是对“茶洞”这一景点的导游解释就显得文化内涵相当的贫乏,一般认为这里是武夷岩茶的发源地,或者以这里所产的岩茶甲于武夷山而得名。但其实,如果结合“茶洞”周围的摩崖石刻如“隐屏峰”(是说这里群山环绕如屏,空灵清静,便于隐居修炼,故名)、“清隐崖”(是说这
是一处清静幽邃、适合隐居的地方)、“天游峰”(是说这里终年云雾缭绕,人行山中,如游天上,是理想的羽化登仙的好地方)、“玉华峰”(盖因玉华泉得名,是说这里泉水玉润晶莹,当与道家修炼讲求避谷食气,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方能得道成仙有关),四座山峰无不具有道教神仙信仰的文化内涵。因为茶洞历史上就曾名“升真洞”。
因此,导游应该具备“观物体道”的基本素质,即通过器物形态的文化,不断挖掘内含于其中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深刻内涵。如“建盏”作为一种器物,是宋代“斗茶”这种行为文化的必然产物,而“斗茶”则是“贡茶”这种制度文化的习俗上的反映,至于饮茶成风则与隋唐以来三教中人“借茶寓道”的茶道文化有关,本质上反映了一种观念文化。表示为:“建盏”(器物文化)→“斗茶”(行为文化)→“贡茶”(制度文化)→“茶道”(观念文化)。
同时,随着对现有景点和摩崖石刻文化内涵的不断挖掘,还可以为前来访学的学者提供一种直观的研究资料。
3、不断开发出新的旅游景点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而新的旅游景点的开发不能无中生有,它除了应该有其真实的历史依据外,还应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两者缺一不可。这也在客观上需要对摩崖石刻的深入研究。武夷山有许多景点因历时久远早已废弃,只留下一些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却是对那段已经尘封多年的历史的真实记载,通过对这些摩崖石刻文化蕴涵的发掘和整理,结合文献记载和研究,不仅可以为武夷山的历史考古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历史线索,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恢复原有的景点。武夷山有许多的景点是在此基础上被挖掘整理而重新恢复起来的,如桃源洞景区,原来只有“疑无路”、“问津处”、“桃源洞”几方摩崖石刻和一方对联石刻“喜无樵子复观奕,怕有渔郎来问津”,《徐霞客游记》也不过百余字的记载而已。如今却在原址上修复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开元堂道观,观旁则是一巨大的老子岩雕坐像,开发成为一处著名的道教景观。其他如天心寺、止止庵等莫不如此。
:封门铺摩崖石刻
:秦望山·会稽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