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月光石《玉印岩》摩崖石刻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20-04-21
点击数:
2700多年前的卞和是一位执著可爱的人。20岁时他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跑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叫人鉴别,说是石头,便以欺君之罪砍断了他的左脚。但他仍痴心不改,等到楚武王上台时再去献玉,武王叫人鉴别后仍说是石头,就又砍断了他的右脚。70岁的卞和就抱着玉璞整日在荆山下恸哭,直至楚文王即位。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要哭,卞和说:“我献宝玉他们说是石头,我忠诚于大王他们说是骗子,所以我悲伤万分。”文王令人把玉璞剖开,果然出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这就是《韩非子·和氏》中和氏璧的故事。在司马迁的故事里,这块和氏璧成为400年强大楚国的镇国之宝。后来它几经流传,到了赵惠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惦记着这块宝贝,想玩诈骗,便差人说“愿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最后被机智的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又一段千古佳话。
秦王统一中国后,和氏璧又到了他的手里。他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为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成了“皇权天授”的象征,成为历代相传和改朝换代必争的神器。
最后一个掌握和氏璧的皇帝是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公元936年后晋石敬瑭攻陷洛阳前,他和后妃在宫里自焚,所有御用之物也同时投入火中。从此,和氏璧神秘失踪,关于它的下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936年至今,“和氏璧”已失踪了1000多年。它到底是何方宝物?献玉人卞和又是哪里人?在漫漫历史烟云中,这差不多已成了千古之谜。
玉印岩位于湖北南漳县城西南荆山南麓,距县城108公里,紧靠南(漳)巡(检)公路。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
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此觅得玉璞一块,献于楚厉王,王使玉工辨认,玉工说是石头,厉王以欺君罪断其左足。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罪再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
荆山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肘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宝玉,称“和氏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此玉为传国玉玺。民国33年,国民党驻军陆军中将许长林,刻“玉印岩”三个大字于岩顶,并撰文立碑于岩前。
玉印岩系石灰岩溶洞,深1l米,宽19米,高10米,有三级天然台阶。石阶右壁有一尺见方的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洞内两侧原立石碑七座,碑文内容多为卞和献玉之事,现仅存明朝、民国石碑各一座。玉印岩顶树木参天。再上百步,又有一巨大溶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甘泉。洞下有池,周长25米,池水清澈见底,池上峭壁凌空。池旁建卞和庙,为卞和住宅旧址,今废。岩东为卞和墓。凤凰台风景秀丽,与玉印岩隔河相望。玉印岩峰峦陡峭,松柏葱郁,洞穴幽深,溪水潆洄。唐宋以来,文人至此多有题赋,旧志载历代文人题诗17首。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璞岩吟:“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冯哲夫(曾任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内务部长)游玉印岩吟诗一首:“和氏璧何在?空传抱璞岩。犹多怀宝者,怕受玉工谗。”
1983年工程师郝用威在全国地史报告会上称:“和氏璧即是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在此,非专业人士不易分析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但报告中关于产地的“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发源地板仓坪、阴峪河一带”的论述却让人困惑。神农架没有叫“南漳”的小地方,这个南漳应该是指湖北省南漳县,但它距阴峪河不小于400公里,在地理上、行政上都无法解释。而且,沮水河发源于保康县,而不是阴峪河。现在看来,阴峪河是和氏璧的产地之说和这里的野人传说一样,云遮雾罩,疑问太多。
:湖北赤壁摩崖石刻
:大龙潭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