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风景旅游区浮山摩崖石刻
浮山风景旅游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东北部,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名。白荡湖满时,浮山酷似一叶不系之舟,浮于水面,因而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空灵、清逸的奇观。
浮山因火山喷发形成特殊的地质地貌,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主要特色的自然与人文风光。自1987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风景名胜区之后,陆续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
浮山也是全国仅有的一座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名山。远在晋梁时代就建立了寺庙,此后香火旺盛,历朝历代无数名人雅士、文人骚客多会于此,并留下大量的诗文、墨宝。
浮山更是一座文山,不仅诞生了一代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还是桐城文派的发源地,诞生了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姚鼐等名士。
浮山位于安徽省,距枞阳县城36km,距桐城40km,其水路可直达长江,总面积76km。南临白荡湖,西邻菜子湖,南望九华,北靠长江,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有“海上蓬莱”之美誉。浮山火山喷发形成大小洞穴500个之多,奇峰、怪石、岩、幽洞构成了浮山四大奇观。山色苍秀,岩嶂壁立,关口险隘,河湖环绕,景色绝佳。
浮山还是一座佛教名山。远在晋梁时代(266-557)就建立了寺庙,时为“浮山寺”。后在陈隋年间(557-618),浮山即成为佛教天台宗智大量的道场。宁天禧年间(1017-1021),郑州名僧远禄来此住持,是为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宋仁宗赐号“园鉴大师”,又赐寺名“大华严寺”,彼此浮山进入佛教鼎盛时期。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浮山的佛教香火一直绵延不断,寺庙、塔院林立,高僧辈出,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名山。同时,浮山还是中国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此修道之人,汉有左慈,宋有张同之,明有雷鲤等。
浮山拥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历朝历代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均来此游览。这里还诞生了明大学士何如宠、清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姚鼐等名士,他们的一生无不受到浮山深刻的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的摩崖石刻,现存483块。文体各异,书法万千。有诗词、游记,有庵堂碑记、题词留名。大者一米见方,小者不及一寸,或铁画银勾,或清瘦严谨,或丰润饱满,或端庄秀丽,构成了浮山之一名景。
浮山古名浮渡山,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并列,为安徽历史名山。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5平方公里。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山水清淑,岩壑灵奇,以河湖风光、人文景观相辉映的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独特,“儒、佛、道”三教 荟萃,历史悠久,名士辈出。
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赵朴初老先生曾经赞誉浮山为“中国第一文山”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浮山摩崖石刻”揭碑仪式在枞阳县浮山风景区举行。被誉为“皖中一绝”的枞阳县浮山摩崖石刻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后,浮山因此获得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后第四个“国字号”殊荣。
浮山面积15平方公里,三面环水,形如巨舟浮于水面,历代文人墨客即兴题书遍及峰洞。作为浮山重要文化景观的摩崖石刻,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时间跨度大,风格独特,为省内罕见,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石刻艺术宝库。现已发现唐至民国时期共计483块石刻,主要分布在会圣岩、张公岩和金谷岩等景点。其中尚可辨认的石刻315块,字数少则2字,多有千文,有的凿于峭壁,有的刻于幽岩,几乎峰峰可见题字,洞洞可览铭刻,崖崖可观佳作。
游人可从众多的记事记景石刻上,读懂远及唐宋,近及民国的人文情怀。远眺似鹏鸟、近观如大厅的金谷岩洞,壁上镶嵌“大光明藏”、“森辟争严”和“仙凡此隔”三块醒目的石匾额。朝金谷岩向左行,“仙人床”上有醒目的“梦与云游”四字石刻。 “仙人床”下有高约2.5米的环形石门,又称“紫霞关”。峭壁顶上一线天,泉水飞花溅玉。描摩其天然景观的石刻数不胜数,如“一线天”、“天河坠玉”、“水天洞口”、“天台幻境”、“飞雨岩”、“悬河”、“非人间”、“常泻四季雨,别当一洞天”等,文采斐然。浮山以北还有陆游“会圣岩”石刻,游人至此,顿发崇圣怀古之情。唐代诗人孟郊在烂柯石上题的“烂柯亭”3个楷书大字,是浮山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在虎形山东陡壁之半,横刻“1954年大水至此,浮山立记”13个字,是浮山所见最晚的石刻。最早至最晚,历时1100余年。
浮山奇特的地质奇观,承载浮山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摩崖石刻叹为观止,浮山摩崖石刻遍布全山,在海岛雪浪岩“行窝”、金谷岩“洗心处”、观音岩“浮山会景”、会圣岩“因棋说法”、“久坐苍苔消世虑,白云竟绕客衣还”的首楞岩、浮山中学“圣旨碑”等景点前,游客们纷纷同亲朋好友在此合影留念。河南新乡的周先生在形如“鲲鹏展翅”的金谷岩前不禁咏诵孟郊“鬼斧何年开石室,人行此地作金声…………”的诗句以抒情;上海交大的何教授在张公岩前即兴讲解“石史”等石刻的文化内涵;湖北武汉的章老师带着女儿在“江南会胜”前细数浮山胜景;辽宁锦州的马小姐陪同父母在“何处飞来”的飞来峰上饱览浮山秋色、感叹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与此同时,游客们纷纷走进金谷禅寺、会胜古刹等千年古寺朝拜祈福。
在众多摩崖石刻中,有关题咏浮山的诗词歌赋类石刻占有很大的比例,精品之作俯拾皆是。枕流岩浩笑廊内,有明书画家雷鲤所题《浮山纪游》诗:“已从浮山来,更觉浮山好。万壑染秋云,乾坤怪未了。游人无古今,天风醉花鸟。我欲煮烟霞,呼童拾瑶草。”,以诗颂景,脍炙人口。“共下虚舟墙,收藏浪里人。路通天上眼,石转地中轮。钟鼓生风雨,龙蛇自屈伸。借来庄子斧,削去古今尘。 ”此五言诗刻在隐贤崖,是清著名学者方以智、书画家戴移孝等四人联手所题的诗作。
在浮山石刻中,尚有一定数量的纪事作品。例如,宋庆历六年秋,郑州高僧远禄来浮山讲佛,著名诗人欧阳修慕名而来与远禄对弈,远禄连胜数局后,即以棋理说佛,欧阳修大为折服,故在会圣岩内题刻“因棋说法”4个字,以记其事。在隐贤岩内,有宋代文学家杨杰的《隐贤岩记》全文。其以四言古文的形式,真实地叙述了浮山佛教几度沉浮的历史过程。其它诸如“陆元钧游山记”、“宋用臣记游”、“毛知遇修路记”、“华严寺极乐岩接引如来丈六金身记”、“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记”等纪事类石刻,其内容涉及到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活动、寺院营建、道路修整、山川开发等,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据《浮山志》载,现存石刻作者有唐代孟郊,宋代陆元钧、宋用臣、孟侯珍,明代雷鲤、王守仁,清代方以智等近百位历史名人。有的字超过200厘米,有的字小于5厘米,阴刻、阳刻、细线双钩等形体兼备,楷、行、真、草、篆、隶、八分等式俱全。由于各个作者的个性品质、学识见解各不相同,因而题刻的书法风格各异,或清秀挺拔,或圆润遒媚,或纤细柔婉,或雄浑豪放,反映了我国书法演变的基本轨迹。
:贵州都江镇三都水书摩崖石刻
:西藏的玛尼石石刻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