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隶书是我国文字形体与书法演变的重要阶段,上继周秦,下启魏晋,是篆字的变体,亦为楷书的前身。隶书减少了小篆的笔划,化篆的曲线为直线,削繁就简,变圆为方,变连为断,变多点为一划,“隶变”决定了汉字发展史的方向,是文字由繁趋简、发展演变的必然趋势。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此时,人文蔚起,书学称盛,立碑之风大兴,传世汉隶碑刻精品甚多。经过魏晋南北朝,在隶变楷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形状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汉隶、魏隶、晋隶、唐隶异彩纷呈,各有千秋,在石刻上跳动着不同的韵律。
东汉是隶书的鼎盛时期。《韩仁铭》、《甘陵相尚府君碑》(图五)、《肥致碑》皆为汉隶代表之作。汉隶强调横和捺的装饰作用,从而形成了波势和折尾,显得舒展多姿,气象外耀。和篆书相比,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把弧线拉直,增加了笔的停顿,从而使笔划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汉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其形状取势为扁方横势,布列均匀平整,给人以高古典雅的神韵。此时出现了第一位书法理论家蔡邕,他以标准汉隶刻写《熹平石经》(图六),以为楷模。
图五 东汉《甘陵相尚博碑》拓片局部
图六 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拓片局部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时期著名的开国两大碑刻《上尊号奏碑》(图七)、《受禅表》虽为隶法,但字形和汉隶很不相同。隶书渐取方折的笔势而显得险绝奇伟、挺拔劲健,有人评其书法:下笔如折刀头,风骨凌历。斩钉截铁。使隶法为之一变,后世称之为“黄初体”或“魏隶”,是汉隶的第一次演变,为六朝真书之祖。
图七 三国魏《上尊号奏碑》拓片局部
西晋碑刻墓志皆为隶书,承袭魏隶,在书写上几无区别。书体严谨端庄,气象雍容,字体的间架结构和用笔方法切近,风格相同。与汉隶相比,加强了方折顿挫。横画为方整的“折刀头”,撇笔收笔出方棱角;左右对称的两竖不再垂直而是分张外拓;右钩不再是又长又重的弯钩而是短小平挑接近楷法。尽管各志体有方扁,笔有肥瘦,技有粗精,但皆具有上述特征。这些墓志皆出土于汉魏洛阳和偃师,具有显著的时代和地方特色,有学者称为“西晋洛阳体”。如《三临辟雍碑》(图八)、《徐义墓志》(图九)等书体工整,自然天成。有尚韵之美,近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说:“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图八 晋《三临辟雍碑》拓片局部
图九 晋《徐义墓志》拓片局部
北魏出现的魏碑体是向楷书的过渡阶段。但在北魏后期及东魏、北齐至隋代的书法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复古现象,即隶书又重新流行。尤其是在东魏、北齐的统治中心邺都范围内出土的墓志几乎皆为隶体,风格划一,如北齐窦泰(图十)、娄黑女、石信墓志等,说明北朝在楷书过渡之中的不稳定性,楷书的基本形式和法度尚不完备。
图十 北齐《窦泰墓志》拓片局部
隋代隶书墓志在隋志中占有很大比例。据统计,在《隋唐五代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隋朝280余方墓志中,隶书墓志占有70余方,占隋墓志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楷书兴盛时期,出现如此多的隶书墓志,是北朝后期文字复古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楷书的正常发展 [2] 。此时篆、隶楷书中往往夹杂着一些隶书的笔法,还出现了以楷体为主,篆隶杂糅的混合体,其结果是既无古法又少新意。如隋尔朱端、关明、马、任轨墓志皆为隶书之作,其中关明墓志(图十一),隶法基本纯正,志文规矩整齐,笔笔认真,字字端正,但隶书中间杂楷体,对隶书传统的理解尚嫌肤浅。尔朱端墓志(图十二)隶法比较纯正,线条瘦劲,笔法熟练,虽间有楷书写法但并不突出,是为隋代隶书中的佼佼者。
图十一 隋《关明墓志 》拓片局部 图十二 隋《尔朱端墓志》拓片局部
初唐出土墓志,隶楷混杂,继续承北朝至隋文字复古的余波。如关道爱(图十三)、屈突通墓志等。
图十三 唐《关道爱墓志》拓片局部
由于唐玄宗喜爱八分书,盛唐后涌现出隶书的高潮。唐玄宗存世的隶书碑刻以《纪泰山铭》和《石台孝经》为世人皆知。《纪泰山铭》刻于唐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时,曾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玄宗亲书八分字体凿刻于石崖之上,其书浑厚苍劲,“若鸾凤翔于云烟之表”(图十四) 。《石台孝经》(图十五)碑文是唐玄宗以隶书御笔书写文帝孔子所撰《孝经》并作注;由唐肃宗题写碑额,三帝行文,昭示后人,是西安碑林国宝级文物,碑石坚细,至今仍光莹如漆。李隆基因此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帝王书家之一。
图十四 李隆基书《泰山铭》拓片局部
图十五 李隆基书《石台孝经》拓片局部
此时墓志出土隶书作品佳作云集。如河南博物院藏《张庭墓志》(图十六),徐浩之子徐珙书崔甫、崔沔、崔皑、王媛等家族墓志,张若芬书张休光墓志等等,皆为唐代隶书佳作。
图十六 唐《张庭墓志》拓片局部
唐代隶书称为唐隶,与汉隶同为隶书,但是不同的时代其风格迥然不同。汉代人是以篆作隶,天然的具有古朴之趣。而唐人以楷法作隶,与汉隶相比,失去了浑朴苍劲的风骨,但却整齐、规范,别有一种特殊的韵味。此时的隶书法度严谨,除点画沿用汉隶笔法圆润而顿挫外,将汉隶中的篆味去掉,以楷入隶,结体加高,成为唐隶特有的风貌。
宋代苏、黄、米、蔡行草溢扬,不拘法度,追求意趣,占据宋代书法的主流。故此隶书至宋,问津者极少,隶书的冷落,使隶体艺术本身亦更为凝滞僵化。此时亦有独出心裁,卓尔不群的隶书碑志传世。如司马光所书《王尚恭墓志》(图十七)是宋代隶书佳作。
图十七 宋《王尚恭墓志》拓片局部
李阳冰篆书的崔甫墓志盖是唐代墓志中的一大亮点。篆法中废千余年后,到唐代李阳冰出,始行改观,他的真迹篆书《崔甫墓志盖》“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他的篆书是直接取法秦代李斯,他也自诩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可见他对小篆的研究是颇有功夫的。因此唐李阳冰被誉为继“小篆之祖”李斯之后的第一能手。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把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在唐时颜真卿所书的碑刻,李阳冰多题其额,欲成联壁之美。观其书法风貌,确是从《泰山刻石》、《峄山碑》诸碑中而来。
李阳冰篆书留传的碑刻多为宋代重刻,如现存西安碑林唐大历二年(767年)《三坟记》(图十八)和唐大历二年(767年)《栖先茔记》等。其中《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为李阳冰代表作,清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
图十八 李阳冰《三坟记》局部
崔甫墓志是河南博物院保存完好的、仅有的一方唐代宰相级别的墓志,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从志文隶体到志盖篆书,皆有特色。尤其是墓志盖虽只有12个大字,但李阳冰的传世作品多是宋人重刻,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此为李阳冰篆书原刻,完好如新,丝毫未损,实乃凤毛麟角,极其珍贵难得。
:黄庭坚的化石刻字
:圣经山《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