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山《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9-06-14
点击数: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曾在此召集文人登山吟诗作赋,留下“文人登山”的传说,“文登”也因此得名。此处历史遗址丰富,圣经山《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这 也是中国道教发源地,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自陕西东来,据“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创建了道教全真派,目前文登仍保有不少道教风俗。
圣经山《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
击掌石北面上百米,就是圣经山之颠。山顶上,两块笔直的巨石分列东西。东面的一块状如新月,故谓之“月芽石”。石长近17米,高6米,最厚处3米许。其阳面平平坦坦,光光洁洁,犹竖立褐色纸板。《太上老子道德经》上、下两卷,洋洋洒洒五千余言,就阴刻其上,多达146竖行,刻字为颜体楷书,略带魏风,字迹大小匀称,每字径约10厘米,隽永超脱,似行云流水。
《太上老子道德经》正文全刻于“月芽石”上,不挤不余。而刻石落款却别有创意,单独刻放于西面那块石上。是有意留下悬念而不肯着力,还是岁月无情加紧风化侵蚀?反正落款一片模糊不清,全然辩不出个眉目,以至成为世代人们破译不了的密码。
据《文登县志》记载,此石刻“大抵金元诸真人所为”。而欣赏过石刻的人们认为,这仅仅是一种猜度罢了。看那石刻字迹,简直是一气呵成,绝非诸真人合作而断续刻成的。看来,此石刻也沿袭了老子和道家神神秘秘的本色。老子和孔子是同时期的思想家。年轻时当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相当于如今的图书馆、博物馆馆长之类的官儿。得益于这份职业,他潜心研读典籍,形成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体系,自成一家。孔子对老子非常敬佩,称老子“其犹龙乎!”老子目睹周朝日渐衰微,便离开洛阳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极力挽留曰:“吾尤喜观道求,汝将隐居,请为吾书”。老子在此留下了传世之作《道德经》上、下卷。书毕,老子不知去向,后人们方知“天上太上老君是也”。《太上老子道德经》刻于圣经山之巅“月芽石”上,落款于另一石又莫辩,其侧阴刻的“圣经山”三个大字刚劲浑厚,有熠熠生辉之象。山名也由此而来。置身刻石下,无不心旌摇动,浮想联翩。
《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举世罕见,早已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和《中国旅游大全》。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
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
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
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
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
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
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
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
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
德治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
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
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
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
。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古代碑文墓志隶书刻字精品赏析
:刻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