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印江悬崖建摩崖石刻《书法之乡》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9-11-12
点击数:
(贵州台通讯员 蒋智江)2016年, 贵州省 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举办首届中国?印江书法文化艺术节为契机,投入近300万元资金在县城东一山体悬崖上建摩崖石刻,目前工程正快速推进,预计元旦节前全面建成。
日前,记者在位于印江县城东的天下奇观一悬崖峭壁下看到,上百米高的上山步道已经建成,工人们正忙着在悬崖峭壁上搭建脚手架,为下步雕刻工作打下基础。
印江县摩崖石刻工程甲方代表陈 烨:“我们印江是全国的书法之乡,我们岩口摩崖石刻就准备在悬崖上刻上四个大字,“书法之乡”,这四个字每个字它的高28米,宽18米。”
据施工方介绍,印江摩崖石刻建设项目施工难度和危险系数都特别大,目前,他们已采取相关措施,确保工程稳步推进。
印江县摩崖石刻工程施工方项目经理田亚信:“现在这个山体难度非常大,一是上山特别高,路况特别复杂,山况也复杂;二是雕刻难度在山体不是平整的是凹凸不平的在一个是高空作业,碎石、活石比较多,现在我们已经把危险排除掉了。”
据了解,印江摩崖石刻建设项目是2016首届中国 ·印江书法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年8月,印江县选定 “中国书法之乡印江”“中国书法之乡”“书乡印江”三个内容在网上发布,并向网民发起投票,最终“书法之乡”被选中。悬崖上雕刻的四个大字出自中国著名书法家魏宇平之手。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地理位置处于为东经108°17′-108°48′,北纬27°35′-28°28′之间。地处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印江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3个镇、1个乡,截至2014年,印江县通车里程达到1532km。印江县河流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达12.5亿立方米,印江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县常住总人口43.76万人,印江县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5个少数民族,印江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印江县旅游资源丰富,其中梵净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3年,印江县完成生产总值48.1亿元。
印江是书法之乡,书法艺术百家争鸣、欣欣向荣。
印江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钟灵毓秀神奇古老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屹立在她的东南部,支脉绵延,几乎覆盖全境;具有悠久历史的邛水,淌着潺潺的清流,滋润养育着这块土地上的万物生灵。让人神思的是,在这块僻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间文艺和传统文化却相对发达。特别是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成就,很早就是声名在外,被誉为“书法之乡”。清乾隆年间,曾任印江知县,与《红楼梦》、《儒林外史》并列的巨著《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名海观),在他的诗作中就称印江为“书乡”、“桐乡”。自清道光以来,印江卓然大观的书法家辈出,有的名显京都,有的声溢南国。特别是晚清榜书“颐和园”及园内多则楹联的严寅亮,获慈禧“宸赏”后,印江“书法之乡”的名声闻名国内。
书法艺术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它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品类。不仅作为书面语言的符号和载体,而且与画一样,一直被视为一种艺术门类。郭沫若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风味。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好些作品都相当美观,具有雄浑或挺拔的美。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书画同出一源,书家与画家齐名,彼此不分轩轾。因此,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祖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过去,一般知名的书法家也是学识渊博的文化人。
印江现在的行政区域,早在唐代开元年间,就建立了思邛县,武德元年(618)置思王县。明初改设为思邛江长官司、朗溪蛮夷长官司和厥册蛮夷长官司。这就是说在一千四百年前后,印江就已收入中央版图。虽然唐时在小数民族地区所置郡县,大都仍为民族首领世袭,无非羁縻遥制而已,不同于中原朝廷直接控制的流官地区。但由于与中央政权有了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必然有不少的交流,特别是在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上,自然不同于完全没有归化的地区。自唐以后,包括印江在内的古思州地区,史称“没于蛮中”,但大略在唐代归附的地区,建置名称虽有变更,却“历宋及元皆内附”(《思南府志》),一直和中原文化保持一定的联系。佛教在宋以前已在印江流传,城西的西岩寺、观音寺、三清寺均建于宋初。宗教文化的渗入,也促进了整个文化的普及。这种特殊的历史和文化原因,为印江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印江书法传统始于何时?从志书等可考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在明初已经萌芽,明朝中期已相当普及,清代则名家辈出,奠定了“书法之乡”的基础。这是和明朝定鼎以来朝廷重视书法的原因分不开的。明定国后便令官家子弟及民俊秀通文义者,充国子学生,并规定日习书逾二百字,要求以“二王”、欧、虞、颜、柳诸帖为法。成祖朱棣即位,愈加重视书学,诏郡县举善书者隶两制,择优者于翰林。其中书舍人一职,除通过层层科考从进士中选拔外,甲科监生、生儒,甚至没有科名的“布衣”,只要字写得好,都可获选充任。不必参加层层考试也可得官,这对于磨穿铁砚的读书人是具有吸引力的。因而习书之风如火如荼。朝廷的大力提倡,书法艺术不仅成为文人的标志,出仕为官的阶梯,也成为世人尊羡的技艺。这种把书法和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的因素,使得民间把书法也纳入了科举的教育之内。印江“改土归流”后,在明朝廷重视教育,提倡书法这一历史潮流中,印江民众的才智得到了发展,科考人才辈出,从而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据(《思南府志》)记载:明永乐年间,贵州第一次与云南联科,在贵州仅有的五名工额中,印江的周冕即以第三名而荣膺贵州首届举人。在1537年贵州设闱前,贵州与云南联科期间,印江中举的就有六人,在思南府所辖的四司二县22名举人中,印江占四分之一强。从周冕的中举推知:贵州建布政使司(即后来的省建置)后的第一次科考,周冕能获中,而且是全省五名额中的第三名,对于地处边远的印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的印江已是文风鼎盛了。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周冕的现象证明了印江教育在这一时期,就已普及了。据不完全统计,自周冕中举以后,终明一代不足二百年间,印江考中进士的有六人,中举的达四十余人。这个数字在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不算什么,而对于开化较迟、处地僻远,当时总人口不足六千人(《思南府志》嘉靖十年统计)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当然是令人惊异的事。自明中叶迄清,印江中进士的有十人,举人按近百名,次如贡生、监生、生员则不下千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有功名”的人家。科考激励了所有读书人,前述的时代历史原因使读书人重视书法练习,因而教育的普及和科举制度直接推动了印江书法的发展。
书法是一种形象的艺术。由于它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一般有学问的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一个造诣精深的书法家,同时也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所以社会上普遍以书艺的水平来衡量一个人的学识和他的社会地位。这就形成了全社会重视书法尊重书法家的社会风气。书法不仅成为入学出仕的敲门砖,也成为交际应酬表现自己身份的技艺。在印江,民间婚丧嫁娶,佛寺尼庵、场镇村寨的楹联匾额,各种建筑书题,户与户、寨与寨、地区与地区之间,都互相以书法较胜,以能有一手好字引为骄傲。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哪怕科场失意,潦倒在家,也是十分受人尊敬的。这种风气,至今仍盛。这样一种氛围,为印江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印江书法艺术的成就和普及之所以能一枝独秀,这还与县境内最早出现的土家族是分不开的。明朝初年,现在印江境内原思邛江长官司管辖的地方,土家族人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大量移入,灿烂的中原文化也随之根植在印江这块偏远的土地上。自明初以来,现在的印江全境土家族成了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民族。现今人口中土家族也占全县人口70.4%。土家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文化包容性。思南府在明永乐年间即已“改土归流”,。印江当时隶思南府并在明弘治七年(1494)也“改土归流”,成为原府辖一县五司中最早“改土归流”的县,因而直接吸引汉文化也较早。这种民族特性是印江文化相对发达,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和普及的重要原因。
另外,土家族书法家的成就和影响对推动印江书法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印江(也是整个思南府)最早一个土家族举人周冕,史称他“以经史著名,尤擅书法”,晚年致力于家乡教育。这位学识和书艺均高的老师教出了不少书艺精湛的学生。有的仕进后告老还乡从事教育事业,有的功名不遂,退居林下设馆授徒,不仅对以后印江的文化事业作出卓越的贡献,也进一步弘扬了印江的书法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周冕这个学识、书艺俱精的人才不会平空出现,他的成就必然与他周围的环境,亦即传统的文化、书气氛围紧密相关。由此可以证明,印江重视书法的传统由来已久。再如万历十四年(1586)的进士,后擢直隶都察御史的肖重望,也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万历二十五年,他撰书于印江城东河缝的石联:“利斧劈荒棒,日照月临,亿万姓颂张侯治绩;奇岩成坦道,山长水远,百千里通禹贡车书。”笔力遵劲,字迹纵横奔放,至今犹存。终明一代,印江生员及举贡进士中,多半善书。解放前,散存在各地的明代寺观祠庙的楹联匾题及碑刻中的不少书法佳作,大都有作者题款,多数为乡人所书。早年,当地父老多能指述。惜乎史书未能详记,而今实物又几乎全部毁于“文革”中,无法一一列述。明代开印江书法的先河,奠定了印江的书法传统,使印江书法可谓群星璀璨,代有奇才,多因缺乏机遇,伏处牖下,不为外人所知,仅在县境内知名。如首光年间书题文昌阁数层窗额、楹联的魏祖镛,民谚所称“写字要算唐钟英”的唐钟英,人称诗书画三绝的鄢师竹,清咸丰年间因抗击英帝国侵略者而尽于苍梧的陆川知县王佑之(王道行之子)以及吴步云、王孔滋、白遂之、张伯谦等数十人,皆卓然大家。此外,尚有一些僻处穷乡,几乎足不出户但书艺精湛的书法家,不获人知,只在本乡本土作些乡党应酬。而散见于各地大小庙宇的楹联石刻,墓碑及其他碑刻,可见不少佳作。如合水镇柏杨园村塾师任村梅(廪生)所书。其字稳健沉重、苍劲浑厚。各神龛上小柱行书对联,为同期该镇平峨村平民李伯蛟所书。其字遒劲秀丽,潇洒清逸。二人书法见者均以为大家。据说当年李元度平荆竹园白号义军路过平峨时,见李伯蛟书法大加赞赏。李元度任贵州藩台后曾专函召赴省城,命其书抚院前新成惜字塔之楹联,观者无不惊羡。李元度拟重用之。久之,见其性情疏懒,乃厚赠发还。这样一些不遇名时,名湮草莽的书法家,不知多少!今唯凭幸存的片纸残碑得识其概貌。
由于前述那些书法名家的出现,使得书法传统植根印江民间。近代书法家中有民国初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魏幼安,曾任贵阳省立师范教员、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教官,诗文书法均为人称道。所书湖南保靖知县王爱山墓碑,现仍存于印江城郊坪兴寨,书法圆劲纵逸,有汉魏之风。王孔滋,印江城内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在省垣终身从事教育,擅长行草,人称其字雄健有力,若气贯长虹。白遂之,印江城内人,自号“香山廿二小郎”,其术得钱南园笔意,性嗜酒,每书必醉,字如其人,落拓不羁,飘逸潇洒。魏经略,名纶,号诩髯,印江城内人,北京朝阳大学毕业,曾任铜仁县长,后在南京、重庆等地工作。经略书法独钟龙门体,深得其旨。他与近代书坛巨擘于佑任交好,书风受其影响很深。
现在健在的知名书法家中有魏宇平、王峙苍等人。魏宇平,经略之弟,出身书香门弟,受兄之薰陶,自幼喜爱书法,中年潜心碑帖,熔古代诸家之长于一体,晚年更臻妙景。王峙苍,印江城内人,前清名书法家王道行嫡系玄孙。其高、曾、祖父辈都是一时书法名流,是一个学有渊源的书法名家。我曾经在《印江文学》刊物上封面上瞧过几次、真是越老越有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高度重视和继承发扬,印江“书法之乡”又迎来一外美好的春天。印江文化部门把继承和发扬书法传统作为自己主要的工作。八十年代初,由文化馆组织全县书法活动,每年举办一至二次全县书画展览,组织和选拔优秀人物、优秀作品参加省地各种书法活动。1984年成立了县书法协会,团结、培养书法爱好者。通过寒暑假书法培训,节日全县性的书法展览、行业书展、学校书赛以及与邻县举办书法联展等经常性的多种形式,培养和锻炼书法人才。每年春节前夕,组织县城知名的书法人士在县城和一些重点场镇与当地书法爱好者配合,为群众代书春联,一则送文化下乡,满足群众文化需要,二则进一步在全县营造热烈的书法艺术氛围,豉舞当地书法爱好者。根据书法教育必须自幼年抓起的特点,印江县政府以红头文件规定在全县中小学中开设了书法课,成立了各类课余书法学习小组,涌现了一批可堪造就的书法苗子。有的还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奖。近年硬笔书法兴起,印江书坛也迎潮而上,出现了一批硬笔书法颇有成就的作者。如印江民族中学教师王芝富,其作品构思精巧,笔法奔放,顿拙虬结,参加全国各类书法竞赛多次获奖,其中有的作品还被选送美国、日本、韩国等地展出,并为国际书画创意会收藏。他现被聘为中华硬笔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东方文化艺术联谊会学部委员等职。
印江书坛,除有一批各领风骚的名书法家外,还有一大批无缘显名的书法能手。热爱书法,尊重书法人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现在,全县有两位全国书法协会员,十劬名省书协会员,二十六名地区书协会员,九十多名县书协会员,另有一批被文联系统以外的全国、省级书法组织吸收为会员或理事。正如重庆文艺界知名人士杨钟岫先生在魏宇平先生的《行草唐诗六十首》法帖的序文中写的那样:“贵州印江是有名的书法之乡,清代以来,名书法家辈出……”。
:会稽刻石
:资阳市安岳县《檀三藏经》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