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崖摩崖石刻
龙门崖摩崖石刻位于河北省张家口。龙门崖,又称舍身崖 ,又称黑风口,独固门。这里双峰对峙,壁立千仞,远而望之,若天门微启。崖下幽深的涧底塞外诸水汇合于此,水流湍急,有绝塞天险之称。东崖壁石刻面积2000平方米。崖东半壁所凿的观音阁旁横刻着“舍身大士”四个字,字下浮雕舍身大士像,高2.5米,为一女子端坐在莲花盆内,面目文静,光彩照人。此女就是“土木之变”的殉节者。崖壁上刻满诗赋佳作,现有“三路咽喉”,“雄峙畿辅”,“龙门崖联句”等元明石刻20余品。其中明代御史孙愈贤题刻的“朔方屏障”每字见方3米,间距4米,绝地百尺,气势雄浑,堪称塞外摩崖石刻之一绝。1993年7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崖摩崖石刻-朔方屏障
明代为扼守险关要隘,这里被称为“朔方屏障”。属宣府防御体系中的北路防区,是上北路、中北路、下北路三路军马共同防御的咽喉之地。明代御史孙愈贤题刻的“朔方屏障”,笔画似栋梁,点捺大如牛,绝地百尺,气势雄浑,十分壮观。
舍身崖地处沽水通道上游,为“丫”字形咽喉要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危崖相对,高耸入云,远而望之,若天门微启;势若刀切,坚硬无比,寸草不生;沿水循涧,只容单骑,可内外沟通。
明代为扼守险关要隘,这里被称为“朔方屏障”。属宣府防御体系中的北路防区,是上北路、中北路、下北路三路军马共同防御的咽喉之地。
戍边将帅、文人名士,都有“振旅归来定勒名”的雅兴,所以崖壁上刻满了诗赋佳作。现存元明石刻20余品,纪年明确的,有明代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崇祯,清顺治、康熙、乾隆等。
形制有匾额形、圆首碑形、方首碑形和临崖题字刻画形,碑形石刻规格不等,多为镇守边塞的将军题写,字体各异,风格亦殊,琳琅满目。
其中,明代御史孙愈贤题刻的“朔方屏障”,笔画似栋梁,点捺大如牛,绝地百尺,气势雄浑,十分壮观。
关中屈叟善题的“三路咽喉”,说明这里地势险要,系军事重地、交通要道。
还有赫赫威名的明永乐至正统间的昌平侯、镇朔大将军、宣府总兵——杨洪“重新修葺碑”,刻碑之时,职衔尚为游击将军、右参将、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此公一生得寿七十,然在赤城、马营、独石、宣化、怀来一带,征战、镇守、屯垦、开拓就有整整四十二个春秋。赤城一带的山水草木、城堡烽台、社学庙坛、驰道良田,无不留有他的足迹。
康熙年马腾龙题《龙门崖联句》:“山怒拔天外,双崖壮此门。朔方屏障险,锁钥重重垣。”
摩崖石刻中最知名者,应属东半崖观音阁上横刻的“舍身大士”四字。字下刻舍身大士像,一女子坐在莲花座上,面目文静,光彩照人。石像上方架有飞檐,远视黄瓦朱栏,犹如空中楼阁。
此女有着动人的传说,相传是“土木之变”的殉节者。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是与独石、马营、仓上、云州等塞外八城堡失守分不开的。明正统十四年秋(1449年秋),瓦剌人攻入大同境后,明英宗朱祁镇听从了太监王振的唆使,拒谏亲征。
二十余万明军与敌稍战即溃,瓦剌人一路从山西大同向东穷追明军,另一路奇袭独石、马营、云州、赤城,沿沽水而下直插延庆、永宁,堵截明军溃逃还京的退路,终于将其围困在怀来土木,全军尽覆,英宗皇帝被俘。
当时,独石、马营、仓上、云州、赤城等诸城,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遭到了瓦剌人的突然袭击。守城将士奋力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城陷人亡,死伤无数。《赤城县志》记:“仓上堡千总田坤之女,年十九,痛君虏父亡,不胜义愤,遂投龙门峡死,土人穴石壁瘞之。外封以石,上刻‘夫人’二字。”这场悲壮的血战,就发生在号称“三路咽喉”的云州舍身崖畔。
:龙门天关摩崖石刻简介
:从摩崖石刻中感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