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摩崖石刻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8-11-27
点击数:
位于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莲花洋中的普陀山,不仅是我国四天佛教名山,而且也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以 “海天佛国”名扬中外。普陀山风光秀丽,洞幽岩奇,洪波浩渺,云烟潦绕,寺院林立, 梵刹壮观,名胜古迹比比皆是。这里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以来,至今己逾千年之久。历代帝王将相、名公巨卿、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纷纷梯航朝山,礼拜观音,游山揽胜,他们在这里兴修寺院,泼墨题书,勒石刻碑,为普陀山造就了众多的人文景观。我国书画名家,如宋陆游、元赵子昂、明董其昌、清康有为、当代丰子恺、吴昌硕等都先后登山游历,留下了大量赞颂普陀山的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等,这些点神之笔的墨迹,为风景名胜之地的普陀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面对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本文试对普陀山摩崖石刻作初步考证。
普陀山灵岩奇石颇多,从古至今,世代名人墨客涉足奇峰幽谷,石府洞天,一览群山景物,无不感慨万千,诗情画意,镌于山崖之上,这些绝壁生辉的摩崖石刻,楷、草、篆、隶各体皆有,风格各异。据考证,全山共有刻石 114处,其中明代25处、清代 10处、近代30余处,而其余均为无考,题刻内容以佛教内容和赞许风景为主。另在梵音洞、西天、海天佛国石旁有藏文摩崖石刻4处。现对普陀山主要的摩崖石刻考证如下:
“瀛州界”石位于普陀山达摩峰巨岩北面,每字有方丈之大,苍劲遒丽,据明《侯志》,《周志》记载尧元代赵子昂题书,“瀛州界”是赵子昂奉旨来普陀山献技作书画时所题。而新近出版的《普陀山志》载,“瀛州界”为明代石刻,系“防守浙辽宁绍等处参将口口口口口正书,何汝宾、何汝口、徐景生立石”。尽管如此,元代大书家赵子昂确实来过普陀山,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据史料记载,元大德五年(1301年)赵子昂奉诏书《昌国州宝陀寺记》碑文,渡海至普陀山,作《游补陀》七律一首,书《赤壁赋》小楷镌于普陀山崖壁(已佚)。
“入三摩地”石刻在普陀山共有两处。一处在妙庄严路口,系明董其昌书刻;另一处在慧济寺入口处,刻在山石上,为1882年庆华法师临摹董其昌手迹所刻。明崇祯三年(1630年)阳春,身为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扬帆过海,履足普陀山,宿白华庵。他通禅理,善谈论,“吐纳终日无俗语”,且“精于品题”,到普陀山后,各寺住持纷趋求书。此时,恰逢庵内住持性珠法师筹资修筑的五里长莲花石板路-----妙庄严路竣工,董其昌就为其撰写了千字路碑,赞颂性珠法师功德,并题勒 “入三摩地”碑,植于路口,笔法洗炼,苍劲有力。“三摩地”乃梵语音译 ,意指人脑中“消除一切杂念归心如一”的精神境界。董其昌在普陀山长达三月,书写的碑铭、桥名 、路名和庵名多达十余处。只可惜后人保护不善,至今只有 “入三摩地”、“盘陀庵”和 “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 石刻对联三处存世。
“心”字石是普陀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题刻于西天门下裸露地面的巨岩上,字高 5米,宽7米,体大如牛,围广百尺,字面可容百人左右,如此巨大的石刻,实为罕见。下有小字:“一片婆心,本自明镜,四大乾坤,释子僧宝头陀手作,经理刻石。”题刻年代无考。
“海天佛圆”、“磐陀石”、“白华山 ”均系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海天佛国 ”题刻于普陀山香云路旁巨石上,每字一米见方,书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因题得名,在石上有“云扶石”(题者无考),石旁有 “云海”、“别有天地”等摩崖石刻。“磐陀石”位于普陀山梅岑峰西麓,堪称普陀山一绝,那里有两巨石相累如磐, 上石呈菱型, 高 3米,宽7米,形似滚卵;下石高身锐项,将上有托住。两石顶累处旁空中倚, 间隙似可过线, 睨之通明,似无着处,险若欲坠,却稳固如磐,万劫不摇,亿载末动,堪称普陀山一绝,上石镌侯继高所书 “磐陀石”三字,旁有 “金刚宝石”、“大士说法处”、“西天”、“天下第一石”等摩崖有刻。而 “白华山 ”题刻于正趣亭西侧山腰巨石上。
“潮音洞”、“梵音洞”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御书,分别题刻于普陀山潮音洞、梵音洞峭壁上。
“山海天观”,清康熙年间定海总兵蓝理题刻于普陀山南天门。 南天门还有 “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 、“得月最先”、“别一洞天”等摩崖石刻。
“听潮”、“望海”题刻于普陀出于步沙北面。这里有两块巨石半湮沙中,石上有 “听潮”、“望海”题刻, 1932年勒,(“听潮”两字中间嵌有 “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小字)系民国初年号称“白龙山人”的书画家王震留下的手迹。
“师石”位于普陀山百步沙中部。 巨石悬搁沙中,似一圆台,临海击浪,巍然不动,古人题刻 “师石“两字(题者不详),意谓石能磨顽铁,击怒涛,其精神为人师,以石为师,旁还有近代文人徐伯翘 1937年所题诗句。
抗倭摩崖石刻,1986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潮音洞西面的岩石上,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题刻,共 4行 28字。抗倭摩崖石刻记叙了嘉靖年间在潮音洞一带抗倭胜利情景,其刻字内容为 “明嘉靖癸丑季秋,副使李文进、参将俞大猷 、都司刘思至,督兵灭倭于此。”
“不肯去,甘禁万动风雨。此土缘深非妄许, 悲心同广宇。从此名山钟毓 ,无尽妙华慧炬。宝筏不辞千手与,度普天儿女。” 赵朴初 1987年 10月礼普陀山,调寄《谒金普门》 ,刻于普陀山大士桥侧石壁。
普陀山摩崖石刻是风景名胜区的一座文化艺术宝库。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书法史占重要地位, 而且对探讨普陀山佛教兴衰, 研究我国佛教发展史,也是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阳春摩崖石刻
:鄂州怡亭铭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