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雁摩崖石刻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北雁荡山已经对外开放,它已成为国内游人,并将成为国际友人共同向往的游览胜地。
乐清县境内另一名山——中雁,也盛誉不衰,蜚声国内,游者经年不断。近来屡见报纸画刊登载中雁风光的文章和照片。
中雁因石色多白,故又名白石山,在乐清县西南,距县城大约十五公里。雄奇灵秀,气象万千,与北雁、南雁并称为浙南山水之最,是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历代多少文人墨家慕名而来,叹为观止,作诗纪胜。“十里湖山翠态横,两溪寒玉斗琮琤。路从飞乌头上过,人在白云深处行。”这是南宋诗人王十朋对中雁景色的描咏。
五月下旬的一天,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这风光奇秀的地方,在当地文保员陪同下,开始了文物调查。适值端午节下,碧波摇漾的白石湖面,龙舟赛渡,锣鼓声到处可闻。男女老少,无不深深陶醉在这民间传统节日的欢娱之中。
白石湖上流的杨柳滩,昔日石沙冲积,垂柳荫蔽。近几年来,人们在滩上掏洗石子,曾从三至四米深水底罱捞出来的沙石中,发现水牛牙齿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的石(石 奔)、石镞、石斧、石刀等石器以及少量铜器。这次我们在这里征集了古代器物十六件,其中三只完整的石(石 奔),一只纯黑如墨,一只灰中泛青,另一只浅灰而有纹理,质地坚硬细润,磨制精致。据说在一处同时发现石器和铜器,在温州地区还是首次。关于遗址的分布状况,虽尚待继续深入考察和发掘,但我们祖先四千年前在这青山绿水的好地方劳动生息,已经得到了佐证。
杨柳滩西南的小隐山山脚,倒着一对高达1.5 7米的长颈雕环石制古瓶,造型工整古朴。当地老人说,此石古瓶原置在小隐山一古坟前。古坟早已毁没,现又查无志载。小隐山是中雁马道六景之一。从前山上岩石削耸,洞穴幽谧,竹木葱笼,是个极好的游憩之处。我们在钱氏宗祠里见到的一块刻有钱存像的明嘉靖年间石碑,记述了吴越武肃王钱锣后裔,明钱存在此山构筑石室藏书,并凿池引水,架梁畜鱼,藉以陶冶性情,过山林隐逸生活。此碑原在小隐山洞中。据说从前山上尚有几处摩崖石刻。解放后人们在此开岩取石,把小山几乎夷为平地。而今白石公社医院建在这里。
溯溪而行,经籰丝潭,上岭走三里许,穿过长达三百零六米的隧洞,便到了“暮寻谢守旧行田”的地方。南北朝刘宋初年,永嘉太守谢灵运体恤百姓,曾在这里为民行田。“小邑居易贫,灾年民无生。智浅惧不周,爱深忧在情。莓蔷横海外,芜秽积颓龄。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这是他在《白石岩下径行田》中的诗句。文保员钱岩权同志告诉我们,从前岭头有一石碑,碑文是有关谢灵运为民行田的记述。这已经是历史的陈迹了。目今下马岭一带的山村住民,人人丰衣足食,不少现代化水泥楼房拔地而起。
我们从下马岭盘旋而上,但见悬崖叠嶂,干仞壁立;一峰如巨狮横踞万山之巅,这就是中雁的主要风景区一一玉甑峰,俗名道土岩。我记起了明代名士何白咏玉甑峰的诗句:“噫,壮哉!岩之高,拔峰且遥豪。众山象浪滔。身立如乘巨鳌,出没烟霞脚下飘。双目收尽万里江潮,手可摘星皓月挂眉毛。”玉甑峰左右,东,西两漈之水绕峰而下。东漈八景,西漈二十一景,把白石山点缀得格外璀璨奇丽。绝壁间有一古洞,名玉虹洞。相传宋太平兴国年间,永嘉道土李少和来此辟洞而居。宋太宗、真宗闻其名而屡次亲召,太宗并为此山亲书“第一山”三字赐之。“嗣后士大夫来游者踵日相接,而此山声名遂与雁荡并称。”我们在玉甑峰东北一条叫九龙盘的小岭旁杂草丛中,发现岩石上两处摩崖:“文长……绍熙改元庚戌初夏文子□曾□长。”“开祖来游白石庚申三月。”这两处摩崖县金石志俱载。文子就是吴越王十一世孙钱宏,“官员外郎兼编修,著有白石诗传、补汉兵志等。”开祖名周邰,钱唐人,宋嘉佑癸卯(公元1 0 6 3年)进土,当过乐清县令。“善诗,与东坡友善。勤事爱民,雅赏山水。尝屡游兹山,慕李真人,作诗以记其胜。百姓从之游者,踵接于道。”显见中雁在宋嘉佑年间已经胜誉颇扬。至于李少和开山一说,屡见于县、山志以及宋以来游者的诗赋中。有此摩崖,可谓凿凿有据了。沿路所见还有一、二处清代的摩崖石刻。在玉虹洞山门外岩壁上,字迹可辨的摩崖题记有六处,四处有确切年号,是明清两代的;二处没署款,看来年代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果然有行体大书“第一山”三字。
但缺憾的是笔迹被好心干坏事者用红漆糊乱涂盖,失去原来“鸾翔凤午”之势,真是大煞风景。再则没有落款,难以证实确为宋太宗亲书。
玉虹洞原先叫白石洞,高广深邃,石质润白莹洁如玉,“洞口环卷,人在其下仰视,如长虹跨于其间”,故改名玉虹洞。山志载:“明龚兵宪大器以玉甑欠雅,易为玉虹,立石以志。”现洞口台门上所嵌的明万历年间石匾额,“玉虹洞” 三字写得谨严娴雅,下款字迹可辨认的有“中大夫……建浙东提刑龚大器……。”当是此石。
洞内建筑,“自少和被召入京,上拟于所居构屋,少和力辞,然屡膺宠命。郡邑士民咸仰潜德,相与于岩穴下构层楼叠阁,深广各十馀丈,高可半壁。”后来迭经兴衰,毁建多次。现存的木构建筑年代很晚,据洞中老僧说是清朝住持达胜和尚所建。大殿正中供佛象,左右两龛供李真人象,非寺非观,罕见。但从此可以看出历史衍变的陈迹。我们在大殿左龛后的列玉洞里,看到一块明何白撰文、王瓒手书的石碑。何白字无咎,号丹丘,又号鹤溪老渔,乐清人。以词赋擅名,能书善画。著汲古阁集。王瓒字思献,永嘉人。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为南京礼部左侍郎,赠尚书,谥文定。“博学雄文,下笔数十年不滞。”何白在此《玉甑峰重修殿宇碑记》中记载了玉甑景色、少和开山以及殿宇的兴废变迁。自李少和开山,“大中祥符六年赐额白石院,徽宗宣和改赐集真观”,洞内应为道教徒所持,一直到元末明初,“释氏奉佛以居,殿内也就塑立起佛象来了,并改名玉甑禅寺。大殿右龛后是藏真坞,相传为李真人“澄神辟谷处”。王十朋诗“洞中辟谷李先生”的“洞中”,大概就是这里。正中一长方形砖墓,据说是李真人之墓,但无墓志铭等物可证。后岩壁间镶嵌一青石匾额,镌“藏真坞”三字,是清光绪年间游人所置。玉虹洞内另有碑刻三方,其中两方在十年动乱中被砸成残碑碎块,一方字迹因碑面剥蚀难辨。除题记碑刻外,还有古铜钟、超生台、古青瓷香炉、石砚台等物。玉甑禅寺铜钟铸于清同治三年,高1.28米,铸工精美。已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砚台据老僧说是李真人的遗物,世代相传,保存至今。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知道,中雁荡在宋时已被人们所注目,并且是游览的初盛时期,至明清两代则达到了高潮。
白石山近围的上堂延祥寺铜钟,其铸造年代、冶士,以及造型风恪和玉甑寺铜钟完全一样。沙岙岭头和上堂的两尊石佛,造型古朴端庄,各具特色。其雕造年代,一在明万历年间、一在清光绪年间。此外还有沙岙后山一处高1.97米、阔1.60米、长4米的东晋咸安二年(公元377年)墓葬;背篷山麓的两处书法苍劲雄健,摩刻精工的摩崖题记;大园后山挖掘出来的古铜镜,以及珠山东南山麓的五代窑址,瓷片堆积层厚约4 0公分,遗物丰富。珠山附近地方至今仍流传着窑主人的一些轶闻。
中雁不仅风光胜绝,且文物古迹之多,历历在目。它有史记载始于晋,而新石器晚期石、铜器的发现,则将历史前了几千年。
:自书钗头凤石刻
:鼋头渚景区的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