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洞东石梁洞摩崖石刻调查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9-11-16
点击数:
今年七月二日至五日,我出席了政协在雁荡山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闭幕后,应周守华、陈纬两位同志之约,留下参加灵峰和东外谷两个风景区的文物古迹调查工作。兹将雪洞和东石梁洞内的摩崖石刻作简单介绍。
南碧霄洞
雪洞,又名南碧霄洞,在灵峰洞(观音洞)左边(按对向定。下同) 山腰,与北碧霄洞隔谷相望。现有两层庵舍三楹,座北朝南。门由西入,额书篆体“别有天”三字,大概出于今人手笔。院落狭长,南边靠墙处有石碑一座,清宣统二年立,上镌岁进士蒋炯所撰《中兴南碧霄洞碑记》。碑文的序言左面,刻载捐资者的姓名和银元数目,由此可知现存庵舍的由来了。 至于此洞的始建年代,因地方史志失载,无从查考。
清乾隆年间施元孚撰的《雁荡山志》对雪洞有这么一段记载:“内石壁有古书数十行,石泐不可辨,可辨者夏启伯建寺等字。”
这些风化殆尽的古书,即所谓摩崖石刻,到了“文革”期间,被涂上一层水泥沙浆,当作“四旧”破了。但其中大部份经过仔细比划、摹写或拓印,其残迹还是可以辨认的,并未到了如施元孚所说的那种程度。这些题刻,都是由右而左楷体直书。
开元系唐玄宗李隆基年号,二年即公历7 l 4年。由上述两则题记看来,夏启伯似曾两度到此。前一则“到此”之下,是否还有缺字,不得而知。但他到此与建寺有关(比方捐资),倒可不必置疑。
夏启伯的这两则题记,都没有在太守之前冠以郡名,或在姓名之前冠以籍贯,即《永塞郡记》所载历任太守中,亦无夏启伯其人,故不知其为何郡太守何许人也。
苗振,字伯起,与常鼎,字宝臣,在大小龙湫都有同游题记,此处当不例外。故第一行“苗振伯起”下面的缺文,应有“常鼎宝臣”的名字在内。
苗振的籍贯、政历未考。《中国人名大辞典》对他只有几行趣闻性的记载:“苗振,宋仁宗朝(1 0 2 3—1 0 6 3) 登进士第。召试馆职,晏殊日:‘君久从仕,必疏笔砚,宜稍温习!’振日:‘安有三十年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既试,果不中选。晏殊日:‘苗君倒绷孩儿矣。’”
第二处两则,是“李复圭”与“晁端彦”的题名。
“李复圭,字审言,徐州丰人。北宋庆历(1 041—1048) 初,赐进士出身,授澶州通判。历湖北、两浙、淮南、河东、陕西、成都等六处转运使。熙宁(1 0 6 8一l 0 7 7) 初,累进直龙图阁。后又为庆,曹、蔡、沧知州。还为盐铁副使。知蔡州时,以贪边功致败,谪保静军节度副使。旋复召用,累官集贤殿修撰。知荆南,卒。复圭临事敏决,称健吏与人交不以利害避。然轻率躁急,独为王安石所重,故既废即起。” (见《宋史·李复圭传》和《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蔓》)
李复圭游雁荡山,当在任两浙转运使期间。他在大龙湫、龙鼻洞、东石梁洞都有题刻。
“晁端彦,宋端禀弟,字美叔。与章 同生同榜同馆职,常以 “三同” 相呼。绍圣(1094—1098)初, 入相,端彦见其所为,力谏,黜与陕守。历秘书少监,开府仪同三司。文章书法,朝野宗尚。”(见《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
晁端彦曾徙两浙提点刑狱,他游雁荡,当在此期内。除在雪洞题名外,还有咏《大龙湫》和《瑞鹿寺》诗。并曾在乐城镇丹霞山崖壁上题六言诗一首,今犹在焉。
第四则“刘彝执中来”
“刘彝,字执中,福州入。幼从胡瑗学。登宋仁宗庆历(1 0 4 l—l 0 4 8)进士第。为朐山令,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为治范。神宗(1 0 6 8一l 0 8 5) 时除都水丞。寻知处州,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妇,使易为医,俗遂变。著有《七经中议》、《明善集》、《居易集》等书。 (见《中国历史人名大辞典》)
刘彝游雁荡,当在知处州任内。
第五则十二字,均分两行:“施景仁嘉 壬寅四月曾宿此。”
题刻者来考。嘉 系宋仁宗赵祯年号,壬寅即公历1062年。
第六则三行,第一行,二字,余三字。曰:“咸□林永许郑彦臣”。题刻者未考。
这一则的风化程度更为严重,故难免有错辨之处。嘉 系宋仁宗赵祯最后一个年号。庚子即公历1060年。
上录摩崖题刻表明:此庵应建于唐玄宗开元之前或开元之初。到了北宋,臻于鼎盛时期,后来逐渐衰落,历元、明两朝,直至清末才有所谓中兴之举。今重建的庵舍犹在,为女僧所居。
东石梁洞
东石梁洞,在雁山东外谷。我们从三折瀑招待所坐三轮车到灵峰下来,由此出发,徒步翻越谢公岭而去,不消半个小时就到达了。
山门朝东,额书“东石梁洞”四字。对联曰:
何日幻成飞石窟
今朝饱看老僧岩
前后款分别书:“民国三十二年春月”;“浦溪周允平题”。
我站在山门口,回望这座又名接客僧的老僧岩,真是维妙维肖。石梁洞有了这个外围景观,增色不少。
进得山门来,向右拐弯,迎面便见北边崖上出现一大片描有红漆的刻字,其中首先惹我注目的是从右而左横刻的篆体“石虹洞”三字。前后款分字。刖后款分别直书“甲子(1924)仲春”;“临海屈映光题”。
屈映光,字文六。辛亥革命,他在浙江与朱瑞(海盐人)、周六介(本县大荆人)共同起义。后朱瑞任浙江督军,他任民政司(后改厅)长。据说后调山东省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司令部(冯玉祥任司令)救济部长。1924年,他和姚琮(字味辛,瑞安人)等随康有为游雁山。瑞鹿寺前岩上留有他的题诗。
在上则题刻的右边,还有一则从右而左横刻行书‘石林深处’四字。款分三行直书:“诸暨边公藩题;邑人周允平书;丙戌(1946)夏默松建。”
题、书者未考。默松,雁山和尚,今在雪洞,年巳八十五。
在上录两则题刻的上下,还各有一则。上则为积尘和枯苔所掩盖,只有楷体直书的“石梁”两个大字,隐约可辨,恐未今人所发现,或者因高不可攀,故未描上红漆。
题者张素养未考。下则从左而右楷体横书“南无阿弥陀佛” 六个大字。其下均分四行横书“佛历二干五百廿五年十一月十七日立”。这一则不循旧格,是近年所刻的。
进入东侧寺门,仰见洞口两岩对峙,东边一岩成虹形横空而出,跨抵西边一岩顶巅,即所谓石梁,构成此洞的天然拱门。洞即由此得名。拱门又与洞口相分离,形成一带“天窗”, 阳光充足,不象观音洞那样令人有深邃幽暗之感。
现有庵舍两幢。前一幢两层三间,建在洞口,楼檐下有坐槛,栏 齐全,供游人凭眺或憩息。后一幢一层三间,建在洞的中部,水泥砖石结构,上为平台,与前者颇不协调,未免有煞风景。
前后庵舍之间,有水池两口,左右对称。据老周说,此池叫“半月池”,系洞内一景观。问何以名此,则云: 月过南天,从“天窗”投影水中,仅能看到半规,故名。
洞的右前壁刻有一首五言诗:
崇岘控碧涧青天横紫梁狷
啼广林蔚鸟散孤云苍延陵
吴子孝题壬辰孟夏十六日
诗、款连书。题者不知何时人,但不会晚于清光绪十八(1892) 年。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治。
右壁还有两则,一则无疑也是一首诗,但可辨认的只有“题石梁洞”四字;一则只有最后“来此”两字还隐约可认。
靠右壁的薪堆下,发现一方离位的青石碑,刻的是一首题为《石梁洞》的五言律诗。从右而左草体直书:
青天悬翠壁碧涧石
梁横洞古烟云合岩
高瘴疬清啼猿还叫
啸空谷自倚声翻
念风尘苦悠悠独怆情
款书“华容萧一中”。这位来自洞庭湖畔的游客,当年在观音洞亦曾题诗勒石,现在还嵌在最高一层的右壁,不但不记年月,不署官衔,连籍贯也不题。草书造诣,可与古之书法家媲美而无愧。他也许是一介布衣,或者耻于以官职自耀。
以上是右壁的题刻。左壁由前而后,第一则在灶房崖璧上,面积很大,可惜被毁得不留只字了。
这也是一首诗,不知是七绝还是七律,可惜只剩开头两句,下面的找不到了。咏的是在忘归亭上观大龙湫瀑布,不知怎的竟刻在这里。
同游者俱未考。沈公仪在乐城镇“双瀑飞泉”潭边石上亦有题刻。
壬寅为北宋嘉 七年(1062)。“李复圭”前面的两个缺字,大概是他的籍贯“徐州”,或者是他的字“审言”。李复圭在雪洞、龙鼻洞、大龙湫等处都有题刻。
左右两壁的题刻已如上录。我们还在庵前石墙高处,发现嵌有一方石碑,由陈纬同志登梯上去,拭去积尘。
这是记载捐资筑堡、防御倭寇的纪念碑。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历l 5 5 9年。由此可知明代倭寇之患,已遍及我县全境,即庄屋等山沟小村,亦不能幸免。
最后,我们在新建庵舍的中堂门帘后,发现一块嵌在墙上的石碑,上刻《重修石梁洞碑记》。款署:“时己未元旦亦淡荡人蒋希召撰,叶甲书。”大概是书者好古,通篇充满了古体字和异体字,有的几乎无异于商卜文了。原来这是记述重修前一幢庵舍的碑文,嵌在此处,未免张冠李戴了。
《碑记》载: “考古石梁寺始建于宋庆历二年(1042),赐额于熙宁元年(1068)。”这当然引自《乐清县志》。但《县志》还载:“(石梁寺)后废。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 3 9 1)并入双峰寺。”“后废”大概就是并寺的原因吧。现在洞前的大片园地,据说就是石梁寺的故址,而当时洞内的寺舍,无疑就是它的一部份了。至于现存庵舍的重修经过,蒋希召在《碑记》中述道:“迄岁乙巳(1905),而石梁之炊烟断矣。洞主僧就定请出洞邻凌傅二姓之长者来商于余,欲整顿洞产,改建洞屋。余甚乐长者之有志也,转托王渊如、王桂庭代理,而余遥督之。”于是“洎岁丙辰,而石粱之景象聿新矣。”可知此洞庵的改建,落成于民国五年(1916),而立碑则在民国八年(1916)。
:雁荡山西外谷摩崖石刻
:邹城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