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摩崖石刻书法之特色
舟山群岛由一千多个岛屿组成,是我国唯一的海岛型地级市,称舟山市,全市辖有定海、普陀两区与岱山和嵊泗两县。群岛处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三江入海口的东海之中,风光旖旎,气候宜人,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其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历来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来观光,咏歌泼墨,历代官绅文士多有题咏,故摩崖石刻不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普陀山和嵊泗列岛。
摩崖石刻,是专指镌刻于山崖石壁的文字与图像,它是诸多名山秀水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舟山的摩崖石刻具有如下特点与重要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
一、分布广、历史悠久
从地域分布来看,首推普陀山摩崖石刻。普陀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岛处处寺院庵堂,以其神奇、神圣、神秘的气氛,在全国各大风景区中独具魅力。普陀山四面环海,自然风光幽幻独特,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给人以无限遐想。普陀山多奇崖怪石,古人形容山中岩石“危石若悬,庋石若举,坠石若扶,崩石若斧,成形肖像,不一而足”。现存二百多处摩崖石刻遍布全山各处,形成一种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人们游览普陀山犹如参观一座露天书画作品展览会。
其次是位于舟山群岛北部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的嵊泗列岛,具有海光山色、古朴壮美,海瀚、礁美、滩佳、石奇、崖险等特点。嵊泗列岛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而且人文景观资源亦十分丰富。历代文人骚客、英雄豪杰,到此游览总要挥毫题跋,留下不少摩崖石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分布在黄龙岛大岙山嘴的悬崖顶上,枸杞岛五里碑峰顶上,以及大洋山、小洋山上。
从内容来看,无论普陀山还是嵊泗列岛石刻书法的内容有记事、写景、题名,更多的是礼佛弘法,宣扬佛精义,而且赞颂观音道场。这些摩崖石刻,有的语句精辟、艺术高超,有的雕刻精细、古朴风雅,有的刚劲有力、柔婉美观,各有鲜明风格。
从作者来看,现存的摩崖石刻大多是明清以后的题书,有清代帝王康熙、雍正,有书法大家董其昌等人,还有元代赵孟頫的,也有近代、现代及当代名家王震、吴昌硕、康有为、郭沫若、赵朴初、沈鹏等人。其中颇为突出的是与舟山相关官员如明万历总兵侯继高、清定海总兵蓝理以及浙江海道副使刘翾等人题字。此外,海内外诸山名僧字迹亦不少。
二、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的价值
(一)书法字体的特征及其内容
摩崖石刻绝大多数题刻文字均为楷体阴刻包括行楷。无论从镌刻工艺还是视觉效果来说,山崖摩刻不宜草书,唯有楷书才会产生较佳的视觉效果。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退化而成的。从总体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楷书风貌端庄、雄壮,能与佛教胜地、山海景色所营造的气氛谐和,表露了书法上的“妙相庄严”。其代表作如下:
(1)“海天佛国”“磐陀石”“白华山”均系明代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海天佛国 ”题刻于普陀山香云路旁巨石上,每字一米见方,书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因题得名,在石上有“云扶石”,石旁有“云海”“别有天地”等摩崖石刻(题者无考)。“磐陀石”位于普陀山梅岑峰西麓,堪称普陀山一绝,那里有两巨石相累如磐, 上石呈菱形, 高3米,宽7米,体积40多立方米,上宽下窄,顶巅平坦,可容30人。形似滚卵,却安稳如磐;下石高身锐项,将上有托住。两石顶累处旁空中倚,间隙似可过线, 睨之通明,似无着处,险若欲坠,却稳固如磐,万劫不摇,亿载未动,堪称普陀山一绝,上石镌侯继高所书“磐陀石”三字,字径1米,笔力遒劲、大气磅礴,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旁有“金刚宝石”“大士说法处”“西天”“天下第一石”等摩崖石刻。而“白华山”题刻于正趣亭西侧山腰巨石上。
(2)南天门,位于普陀山南的南山上。它孤悬入海,与普陀山岛一水相隔,架有环龙石桥,相接而通。此地巨石林立,巉岩高耸,中有两石如门,飞檐起角,中间书有“南天门”三字。其地多摩崖石刻,清康熙年间武将蓝理所题“山海大观”四字,字径高0.64米,宽0.55米,直书,楷书阴刻。款署“定海总镇左督蓝理书”,刻于南天门大观蓬大门左侧。苍劲有力,引人注目。
(3)“入三摩地”石刻在普陀山共有两处:一处在妙庄严路口,系明董其昌书刻;另一处在慧济寺入口处,刻在山石上,为1882年庆华法师临摹董其昌手迹所刻。明崇祯三年(1630年)阳春,身为礼部尚书的董其昌,扬帆过海,履足普陀山,宿白华庵。他通禅理,善谈论,“吐纳终日无俗语”,且“精于品题”,到普陀山后,各寺住持纷趋求书。此时,恰逢庵内住持性珠法师筹资修筑的五里长莲花石板路——妙庄严路竣工,董其昌就为其撰写了千字路碑,赞颂性珠法师功德,并题勒“入三摩地”碑,直书楷体阴刻,植于路口,笔法洗练,苍劲有力。“三摩地”乃梵语音译,意指人脑中“消除一切杂念归心如一”的精神境界。董其昌在普陀山长达三月,书写的碑铭、桥名、路名和庵名多达十余处。只可惜后人保护不善,至今仅留“入三摩地”“盘陀庵”和“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津”石刻对联三处存世。
(4)“心”字石是普陀山最大的摩崖石刻,题刻于西天门下裸露地面的巨岩上,字高5米,宽7米,体大如牛,围广百尺,字面可容百人左右,如此巨大的石刻,实为罕见。
下有小字:“一片婆心,本自明镜,四大乾坤,释子僧宝头陀手作,经理刻石。”题刻年代无从考证。
(5)“听潮”“望海”题刻于普陀山千步沙北面。这里有两块巨石半湮沙中,石上有“听潮”(字径高0.86米,宽0.75米)、“望海”(字径高0.90米,宽0.70米)题刻,均为行楷,气势雄阔,用笔流畅,1932年勒(“听潮”两字中间嵌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小字),系民国初年号称“白龙山人”的书画家王震留下的手迹。
(6)“师石”位于普陀山百步沙中部,篆体横书。巨石悬搁沙中,似一圆台,临海击浪,巍然不动,古人题刻“师石”两字(题者不详),意谓石能磨顽铁,击怒涛,其精神为人师,以石为师,旁还有近代文人徐伯翘1937年所题诗句。
(7)著名的“山海奇观”摩崖石刻,位于枸杞岛上的第二主峰“五里碑”, 一块9米见方的石碑,碑身正面东壁镌刻有“山海奇观”四个遒劲大字,为楷体,分两行直书,苍劲有力,气势磅礴。此石刻是全市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刻之一,系明代万历庚寅年(1590年)春总兵侯继高所题。当年侯继高带兵来枸杞督汛时,为岛上奇景所陶醉,挥毫留下“山海奇观”四个大字和六句碑文。一个奇字道出了舟山海岛山海自然风光的特色。现在“山海奇观”已成为市内外闻名的历史古迹。
(8)在黄龙岛大岙山嘴的悬崖顶上,有“瀚海风情”四个大字。据记载,此为明朝万历年间分守宁绍等处的将军刘炳文和宁嘉游击将军陈梦斗巡海至此时所题。
(二)书法艺术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普陀山面积仅12.5平方千米,四面环海,山上任何一个寺庙皆可听到海涛声。夜静之时,阵阵涛声,伴人入睡;日出之时,金光普照,海景与庙宇交相辉映;真可谓海天佛国。这些傍海观音寺庙的设计和建造,是舟山观音信仰者的一种独特海洋文化创造,普陀山的摩崖石刻,突现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海洋气息。如位于香云路著名的“海天佛国”石刻,这四个字高度概括了普陀胜景的特色,后人以此作为普陀山的代名词,多念作“海天佛国普陀山”。又如“山海大观”“听潮”“望海”等石刻,倍添普陀山观音信仰文化的海洋文化特色。
嵊泗列岛,岛礁散布,深居汪洋,远远望去,列岛若星星点缀于夜空一般,故人称“一分岛礁九九海”。海域广阔,时而海涛扬波,时而宁静如镜,岛影稀疏,临此方觉“海阔天空”之真意,加上列岛,山崖峻险,峰亦叠翠,故嵊泗列岛兼备了山海之胜景。有时风和日丽,波光粼粼;有时骇浪惊涛,慑人心魄;时而云雾迷漫,宛若仙境;时而晨曦斜晖,金光万丈。摩崖石刻多处,有点景之功,如“山海奇观”“瀚海风情”“倚剑”“海阔天空”“鲲鹏化处”“万顷碧波”等。
综观普陀山和嵊泗的摩崖石刻书法的内容,均以其深邃的精义,收画龙点睛、提示醒脑之效,起破题、警世的作用。其间亦无不流露出书家心中的意象,它吸纳山川之气、万象之美于心而吐露于笔端,与建筑布局、造型、结构等具有种种相通的美学内蕴。这种见于笔端而凝聚于山石上的灵气,自然与周围山色景物相融,从而为山川增添秀色。更能突出海天浩渺、山势磅礴之气象,又十分清幽。
三、摩崖石刻艺术特色
(一)字体特征
摩崖的石质材料是天然的,它与碑石的平滑光洁恰成鲜明对照。摩崖书是比碑刻更趋雄强的一种类型,石面坑洼不平使线条不得不尽量开张以求清晰无误,故又导致了摩崖书法那种特定的线条遒劲跌宕的风格特征,它很少取精警内敛的态势,却更热衷于向四外扩张。普陀山以及嵊泗列岛的摩崖石刻书体点画圆整,端庄秀丽,一撇一捺显得静中有动,飘然欲仙。其雄强浑厚,端庄凝重,沉稳而严整,结构宽博,意态浑成,线条丰满而极富于弹性,而且向外伸展,是一种地道的扩张型空间。用笔上很讲究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在楷书的整饬中融入了明显的运动意识。其字体方正,气度恢宏,行笔缓滞,富有厚重之力感,摩崖石刻是以气制胜,写出了天风怒涛的壮观。
(二)宗教色彩
宗教信仰者十分注重通过环境的营造形成特定的宗教氛围。舟山群岛观音信仰者充分发挥海岛自然环境优势,把海岛自然环境与主尊观音菩萨寺院、摩崖石刻和谐相融。它们大多或临海而建,在潮水拍岸声中诵经礼拜;或依山瞰海而筑,在眺海观潮中礼念救度。如“听潮”“望海”等石刻,大海成为其宏阔的背景,海浪激石之声不绝于耳,潮音谐和其课诵之礼佛。又如西天门“心”字石刻,传说是观音菩萨讲“心经”的地方。“心”字旁还有“一片婆心,本自明镜,四大乾坤”。还有南天门景区的“到此方知”“澹宁所居”石刻等:到此方知,普陀洛迦有澹宁所居 ;澹宁所居,是否看破红尘?看破红尘,真正认识了宇宙的发展规律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迁,这个时候,心是否如磐陀石一般,宁静沉寂?
总之,普陀山、嵊泗摩崖石刻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价值,这些作品为人们提供了历史、地理、宗教、文化、书法、雕刻等方面的知识,许多石刻还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们与海岛风光相映生辉,流芳千古。
参考文献:
[1]普陀山佛教协会编. 普陀洛迦山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柳和勇.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7.
[3]陈振濂.书法学综论[J].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6.
[4]郑晓华.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审美[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
:天涯海角石刻群
:宝塔山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