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摩崖石刻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20-04-10
点击数:
摩崖石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经典石刻
前辈先贤对摩崖石刻的论述,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摩崖石刻是专指石刻文字;一种认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在中国的广大风景名胜区和过去的人类活动地点,保存着许多重要的摩崖石刻,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八处,分布在山东、陕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和福建等,字体包括篆、隶、楷、草、行等,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文学、人物生平、历史、医药和水利等方面的内容。
汉中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 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褒斜道是穿越秦岭的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石门是东汉永平年间开通一条隧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的山崖间镌刻了178种石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 石门十三品,指的是公布在古褒斜道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的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 东汉《 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原在石门洞南约一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漶,书法风格隶中带篆,颇有古韵,这种书法风格,全国只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建和二年刻,与《甫阁颂》《西狭颂》一起,并称为汉三颂,是隶中极作,书法珍品。它记述了己故司隶校尉杨孟文力驳众议,终于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四条道路的历史。这些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献价值。《石门颂》是隶书极佳,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是千百年来书法家竞相临摹的佳作。清代张祖翼评价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此后还有《杨淮杨弼表纪》《李君通阁道记》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 《玉盆》,相传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它形如巨盆,色泽如玉,“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衮雪》是魏王曹操书写的。“一代枭雄”曹操一生两次来过汉中。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讨五斗米道及其张鲁不战而胜;第二次是建安二十四年 (219),当时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这方石刻就是他第二次来汉中时书写。当时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乃书。 字横刻,其通高67 ,宽148 ,字径35—46 ,传说为曹操手迹。落款“魏王”,字径6.5 ,与“衮雪”二字风格迥异。该摩崖虽经历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依旧。 《石门铭》是北魏永平二年镌刻在褒河石门东壁的摩崖石刻。是著名的北魏石刻。记述了北魏年间褒斜道改道的历史。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书法艺术价值。 《山河堰落成记》此摩崖原在褒河石门南数十步河西侧山崖间,通高226 ,上沿宽510 ,下沿宽506 ,四周鼓出约15 的边子,崖面两端内收、中部外鼓呈曲形。文自右向左竖排16行,每行9字,字径约六寸,隶书。共135字,全文如下:绍熙五年,山河堰落成,郡太守章森、常平使者范中艺、戍帅王宗廉,以二月丙辰徕劳工徒。堰别为六,凡九百三十五丈,酾渠四百一十丈。木以工计,七十二万四千九百有奇,工以人计,一十五万九千八百有奇。先是四年夏,大水,六堰尽决。秋,使者被旨兼守事,会凡役,慨念民输当四倍于每岁之常,乃官出钱万缗,为民助。查沆、贾嗣祖、晏袤、张丙实董其事。记述了南宋年间大水冲坏山河堰,官民共修的历史。是南宋隶书第一人晏袤所书,是宋隶的代表作。 石门十三品虽然只是十三种摩崖石刻,但它反映出隶书由古隶—汉隶—魏书—宋隶的演变历程,这是其它石刻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历代书法家对它无比珍爱,而且在国外享有盛誉。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说:“汉中石门,日本之师”,其中的《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记》和《石门铭》,被列入日本中小学生的教科书。
块碑,一段凝固的历史,记载着兴衰更替,铭刻着荣辱得失,在血与火中熔铸成永恒的话题;一片石,一首主体的诗歌,礼赞着文治武功,流溢着奇情异彩,在山与水中升华成不朽的绝唱。那折射出历史光辉的数十万计的摩石石刻和石碑,蔚为壮观,楷、草、隶、篆 俱全,堪称一部书法字典。用优美的线条,分明的棱角,富有变化的方块,诠释着艺术的真谛,开创了一个充满神奇与幻想,空灵与飘逸的自由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游弋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艺术精灵,王羲之、颜真卿、米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赵孟颢 、董其昌、王守仁、康有为......他们用智慧点化颂石,用心灵勾通青碑,把它们摩砺成稀世珍宝,沉默之余,显观出无法估量的价值和无与伦比的魅力。
摩 岩 石 刻
《七佛偈》诗宋黄庭坚书,刻于开先寺石壁;
“三峡涧”宋黄庭坚书,刻于观音桥下巨石上;
“石镜溪”诗及跋宋黄庭坚书,刻于归宋寺后石镜溪砥石上;
“第一山”、“青玉峡”宋米蒂书,刻于青玉峡龙谭北侧石壁及龙潭中间卧石上;
“风泉云壑”周尧书,刻于龙潭侧面石壁上;
“龙”、“虎”分别为宋李亦和元承相刺不花所书,刻于龙潭巨石上;
“李梦阳再游记”明李梦阳书,刻于龙潭石壁;
《游开先寺》诗及跋,李梦阳,刻于秀峰寺内;
《记功碑》明王守仁书,刻于秀峰寺内石壁;
白书院中“枕流”石刻
“敕白鹿洞书院”、“白鹿洞”、“枕流”、“自洁”宋朱熹书,刻于白鹿洞书院资道溪中巨石或壁边石壁。
“归去来馆”宋朱熹书,刻于醉石上;
“王渊”宋张孝祥书,刻于玉渊潭石壁;
《宿天池寺》诗,明王守仁书,刻于大天池照江崖上;
《庐山高》诗,欧阳修撰,王守仁书,刻于九十九盘古道“庐山高”石坊旁的石壁上;
“砥柱”明李梦阳书,刻署“空同山人”刻于白鹿洞书院卧石上;
“警雷不拔”明王思任书,刻于庐山仰天坪巨石上;
“登香炉峰”诗,清康熙帝书,刻于秀峰寺内石壁上;
“洗龙碧海”、“憩石挹飞泉”,陈之立书,刻于碧龙潭中巨石上;
“竹题疑综”清邓旭书,刻于三叠泉上的巨石上;
“日近云低”许世昌书,刻于五老峰四峰上;
“春天尺五”徐坦书,刻于五老峰四峰上;
“星聚层峦”郭友龙书,刻于五老峰四峰上;
“目无障碍”沈瑛书,刻于五老峰四峰上;
(外文石刻)
“墨子篇”冯玉祥书,刻于玉渊潭卧石上;
…………
:天柱山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文化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