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石刻艺术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9-05-09
点击数:
秦朝的石刻艺术
秦代雕塑艺术的重大发展
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奴隶社会时代,残酷的奴隶主在其死后,多是用生前所役使的奴隶来殉葬,妄想能得以永远继续其奴役人民的生活。在《墨子,节葬篇》中,曾描写出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的悲惨情况,谓:“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实际在考古发掘中,据统计,仅安阳一地的殷墓,就发现有人殉约五千人以上,足以说明奴隶社会中的阶级压迫何等残酷。这在奴隶社会前期尤其如此;稍后,由于生产的发展,奴隶主为了保全劳动力,才逐步改用泥塑、木雕或铜铸的俑人以代替真人殉葬。所谓“涂车刍灵”,都是用以代替真的人马、车辆以埋入坟墓者。在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由于地主统治阶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从事生产,这种用俑人车马来从葬的风气就特别盛行起来,它一直延续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漫长时代。而第一个建立封建社会统一大帝国的秦始皇,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奴役亿万人民,因而不惜人力、物力制作出这样一大批能以如实反映强大的秦国面貌的陶俑兵马群,自不是偶然的。
这一批秦代兵马俑的出土,在我国考古发现和古代雕塑艺术上,特别是陶塑艺术遗产的价值上,确是举世罕见的。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封建的统一强大国家的秦始皇“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内平六国,外却匈奴,千里驰骋,所向披靡”的壮丽图景,体现出秦军“战未常不克,攻未常不取,所当未常不破”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同时也说明了远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雕塑工匠和窑工们所具有的惊人的才能和智慧。像这样一大批大如真人真马的陶塑俑像,正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巡礼》一文中所说:“和它们站在一起,好像是与一群生龙活虎的兵士列队为伍,不禁使人产生大敌当前,整装待发之感。” “这些栩栩如生的陶塑群像和众多兵器,不只是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的一个缩影,而且是秦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研究那时代的军事、政治、经济及文化艺术提供了极宝贵的实物资料。”
秦代刻石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 刻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宣扬自己的声威,巩固自己的帝业。所以他不避长期征战的辛劳,从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的10年中,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巡视,足迹遍布现今中国东部大地,并7次在石上刻文以歌颂秦朝和他自己的功德。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两次到东方巡视,登上了邹峄山(今山东邹县境内),竖立了“峄山刻石”;登泰山(今山东泰安市),立了“泰山刻石”;上琅琊山(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了“琅琊台刻石”。第二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又到东方巡视芝罘(今山东烟台市境内),立了“芝罘刻石”和“芝罘东观刻石”。其后,他又于公元前215年到北方巡视,在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县北)镌了“碣石刻石”。公元前210年,去南方巡视,在会稽山(今浙辽绍兴南)立了“会稽刻石”。
秦始皇在几次巡视中共刻了7件刻石,其内容大同小异。
秦始皇时期的刻石,原石保留到今天的只有两件了,而且都破损得十分严重。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经多次毁坏,如今只剩下10个字,现藏山东泰安岱庙。泰山刻石文字拓本,现存最好的也只有在明朝时期拓的29字本;
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现在已成碎石,虽经粘合,也存字不多,现仅存秦二世个别随从官员名称和诏书13行中部分内容,共86字,残石于1959年移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琅琊台刻石的清朝前期和乾隆年间两个传拓本,算是珍本了。
琅琊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琊台刻石。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战国时代的石刻艺术
:西汉的石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