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摩崖石刻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9-07-10
点击数:
铁山摩崖石刻位于铁山之阳的一块斜坡为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2米,面积1085平方米。根据刻石的内容可分为经文、石颂、颂文和题名四部分。经文,系摩崖刻经的主要部分。17行,现能够辨认的近800字,经文排列整齐,行距匀称,界格清晰,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字体以隶为主,篆楷意味浓厚,间有行草。
【铁山摩崖刻】石颂,位于经文上端之西,刻“石颂“二字,篆书,直径90厘米,系颂文的标目。颂文刻于经文右侧,12行,字径22厘米左右,隶书为主。颂文记述了刻经的位置及周围环境、经主家世、刻经年代,并特别赞美了刻经书法艺术的精妙,颂文记述的刻经时间为:“皇周大象元年岁大渊献八月庚申朔十七日“,即公元579年。题名位于刻经的下部,记叙了宁朔将军大都督任城郡守经主孙治等的名字和摩崖刻经的书写者安道壹。
摩崖刻石文化
摩崖刻石,可以说是一种古代文化现象,溯源久矣。远古有以石刻石和以色涂石,绘制理想图画祀之或为纪游之所。后来以金凿刻,就更为方便了。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文字,就是在需要叙功或记事的地方,就地铲平一块石壁勒刻文字。由于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样进行精细字体为古隶,大小、长度、广狭参差错落,既有天然的韵味,又有雄强的骨力与威势,被称作“神品”。摩崖有些是经过书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凿刻,故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中国名山众多,大山是人们生活的来源,多崇拜为神灵,登山又可增智放怀,借金石永固难灭,拓刻者遂多见。少者数字,多者千言。佛教经文刻石的风气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北朝时期,佛教经历了三次灭佛事件。信仰佛教的僧俗人众对此深有忧患。“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而邹城尖山刻经的石颂亦有“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之词句。希望将佛经镌刻于山崖巨岩,使佛法传之不朽。北朝摩崖刻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追求大山大川上的经文与整个环境浑然一体,也与人的心灵浑然一体,创出一个有生命的自然整体。灭佛事件使书法艺术冲出雅室殿堂,走向大自然。使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交融,更加广泛地推动了摩崖书艺术的发展和精进。
邹城的刻经多是辟窠大字,佛号佛名更以横空出世之夺人气势刻出巨壮之字。由于字大,书丹艺术水平高,岩石略软。刻工未以刀工掩笔法,这样就为摩崖书迹传达出神来之笔意创造了条件。书法和刀法,是摩崖书艺术的巧妙结合。一个优秀的刻石能手,不仅能再现书法本身的风貌,而且能够创造性地改变和升华书法艺术本身。使它的点画、结体、风貌发生新变化。圆笔可以刻凿成方笔,圆转可以刻凿成方折,连笔可以刻为断笔,轻笔可以刻凿为重笔。经过刀法的加工修饰,使摩崖书艺术的效果欣赏起来别有一番风趣,称“金石味”。
摩崖刻经
邹城的摩崖刻经,许多是著名僧侣书法家安道壹所为。铁山《石颂》和二洪顶《风门口碑》文中所评,可见安道一些踪影。《石颂》记有“皇周大象元年,瑕丘东南大岗山…………有大沙门安法师者,道鉴不二,德悟一原,匪直仪相,咸韬书工,尤最乃清,神豪于四显这中,敬写《大集经·穿菩提品》九百三十字。…………清跨羲诞,妙越英繇,如龙蹯雾,似凤腾霄。圣人幽轨,神□秘法,从兹督佛、树标永劫”。由此不难看出,安道一即邹峄人氏,学识渊博,交游甚广,书法之绝妙难以言评,故能书以高山,映照苍天,书融百家,超绝创新,久视之深邃,境界幽仙矣。康有为称其书“通隶楷,备方圆,高深简穆,为擘窠之极轨也…………实开隋碑洞达爽开之体”。杨守敬称:“云峰山郑氏诸碑尚觉不及,自非古德,命世英才,安能有此绝诣哉。”自晋代以后,佛教的昌盛和发展,影响到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门类,书法艺术最为显著。佛法对书法艺术的主要影响是:书出于自然,书贵入神,书为心画;万法无定,能合能离。初书者如定戒律,神妙者至于无法;宽仁大度,不拘细节。劈山摩崖,面对苍天挥毫,若入无人之境,目空一切,故不计工拙与后人评藻。
摩崖石刻,无论从佛教、历史、书法、艺术、社会种种方面,都值得我们努力深入地去研究、揭示、了解、探究、体味这份珍贵的遗产。
邹城的铁山、岗山、葛山、尖山、峄山摩崖刻经(简称邹城刻经),
岗山摩崖刻经拓片
是北齐、北周时期著名僧侣书法家刊刻在花岗岩石壁的佛经和题跋文字。其书法艺术隶楷相间、方圆兼备,古朴雄浑,被古代书法家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四山刻经对探讨我国北朝时期汉字隶楷演变及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对研究中国宗教文化也是极为罕见的资料。千百年来邹城刻经引起众多书法家的喜爱和推崇,许多金石学、书法理论典籍相继著录。近年来,在邹城相继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了《北朝摩崖刻经全集》和论文集,每年有大批中外书法家来邹城考察、观摩北朝刻经。
岗山摩崖刻经
岗山在邹城北郊2公里处,与铁山一涧相隔,其山势嶙峋,巨石相叠,松槐掩映
岗山摩崖刻经
,景色幽深。刻经在山阴兰花谷内,自东向西散刻在三十余块花岗岩石壁上。依内容与镌刻形式分作五部分:一、散刻大字《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字径40厘米。二、小字《入楞伽经·请佛品》,字径20厘米。三、《佛说观无量寿经》,字径15厘米。四、《佛号》、《佛名》。五、《题名、刻经年月》。由于山水冲蚀和地震,有少量刻经倒匍倾斜,大部分刻经保存完整,刻字清晰。《题名》中记述岗山刻经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较铁山刻经晚一年。其书法艺术风格与铁山刻经差异较大,《佛说观无量寿经》以隶意为主,朴实丰茂,圆腴敦厚,神韵飞动。《入楞伽经·请佛品》则楷意结体、方正规矩。散刻《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则隶楷相间,笔锋外露,奇谲瑰丽,富有变化。岗山刻经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洞东石梁洞摩崖石刻调查
:黄庭坚的化石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