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石刻
偶游武夷,留下最深的除了美景就是石刻!
这些石刻看着已经很多年了,但是看着这些作品依旧神采飞扬,像这样的摩崖石刻原生态的作品刻越来越少了。
特色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基地。武夷山风景区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大量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据说,竟有500余处之多。这是其他自然风景区所没有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石刻?因为这里以其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学者从事文化活动与学术创作。因此,这些摩崖石刻不仅点缀了武夷山的美丽如画的风景,而且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其丰富多彩而又深邃博大的思想内容,它赋予武夷山以独特的精神风貌、人文价值。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
学术价值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意蕴,而这一切都能通过镌刻于碧水丹山之间的摩崖石刻得以生动、形象、直观的体现。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研究武夷山摩崖石刻丰富的文化内涵,正确的解读方法非常重要。而正确的解读方法又是建立在对摩崖石刻基本特征的整体把握之上。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武夷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点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其次还要深入山中,对摩崖石刻作一番切实的考察和切身的感悟。在整体上把握武夷山摩崖石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一套科学的解读方法。
“帝王文化”既非研究帝王驾驭群臣的权术,亦非研究帝王开疆拓土的韬略,更非研究帝王治国安邦的治术,而是研究历代帝王对武夷文化的推崇和利用,极大地推动了武夷文化的发展。如“朱子理学”被确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学因此而赢得了更大的发展,武夷山也因此而成为“道南理窟”。再如武夷山道教神仙武夷君,自从被汉代帝王列入朝廷郊祀后,历代沿袭不绝。明代以后,每年中秋,地方官吏进山祭祀,亦延为传统。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武夷山道教的发展,武夷山也因此而被誉为“洞天仙府”。再如武夷山佛教的代表人物扣冰古佛,在历史上曾被闽王王延钧礼为王师。清初的铁华上人也曾贵为帝师,入京为康熙大帝说法。扣冰古佛、马祖道一禅师、道谦禅师等在宋释普济撰著的记载佛法传授谱系的《五灯会元》里都有其长篇传记,其他高僧大德也多蒙帝王敕封赐匾。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武夷山佛教的发展,武夷山也因此赢得了“佛国僧乡”和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的重要地位。
“历史文化”亦非按照时间顺序,对武夷山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研究,而是从摩崖石刻解读的历史背景出发,对石刻作者和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人格个性、人生遭际、政治功绩、学术思想等进行史海钩沉式的研究,这无疑有助于对摩崖石刻内涵的理解。
文物保护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重要监测项目,武夷山景区管委会专门设立了“世界遗产监测中心”,常年对包括摩崖石刻在内的文化遗产跟踪监测和保护。但是,由于各方面的技术问题,仍是见效甚微。
2010年,武夷山景区管委会对武夷山摩崖石刻监测、保护工作作了专门立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官员专门对此进行了论证考察,并将此列为保护专项和提供保护经费的支持。
根据立项,景区管委会与上海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实验室合作,由德国留学博士戴士炳教授主持实施,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武夷山摩崖石刻开展了系统的保护工程。该项保护主要是建立武夷山摩崖石刻保护信息系统,开发石刻保护信息系统的软件,建立专项数字信息库;对全山摩崖石刻三维激光扫描,进行专业高分辩率微距摄影,为今后管理保护中提供较准确的风化变化的依据;采集GPS卫星定位数据,为所有摩崖石刻的位置准确定位,便于科学保护;输入所有石刻的其他历史资料,便于做好武夷文化的研究。
同时,对于摩崖石刻字面涂料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研究和实验确定一种对石质风化小,附着力强,色彩鲜亮的可靠涂料,以保证摩崖石刻成为较美的文化景观。
:峄山石刻
:永福石刻百寿字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