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石刻艺术
作者:网络
更新时间:2018-06-17
点击数:
东汉的石刻艺术
东汉雕塑艺术的新发展
在东汉建国的两个世纪中,由于豪强兼并剧烈,阶级矛盾尖锐,上自皇室贵族,下至一般官僚地主、生前奢靡之风盛行,死则竞相厚葬并相习成风,所谓“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及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懦梓梗楠,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起造大冢。”(王符《潜夫论·浮侈篇》)除在墓冢前建置护墓石兽或石人以外,为了墓室能保存长久,多用石条建造,并在四壁饰以薄浮雕或平雕内容多为描写墓主人生前的豪华生活以及历史人物故事等。从著名的山东嘉祥县武氏一族的墓祠壁间所题刻的“孝子孝孙,恭修子道,竭家所有,…………选择名山,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良匠卫改,雕纹刻画,罗列成行,摅呈技巧,委蛇有章”(见武梁碑刻文)。便可说明这一事实。因为豪强的兼并,庄园地主,门阀相传,为适应封建家族的需要以及为了能进入仕途,必须靠“言孝以求名”来抬高声望,或“崇饬丧祀以言孝,盛飨宾旅以求名”。在这种思想支配下,竞相厚葬并利用墓室装饰浮雕来炫耀豪贵浮奢,宣扬封建道德以及天灵神怪等,成为风气。雕刻工匠,虽为时代所局限,不能不依照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支配去制作,但在某些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方面,有的也表达了人民生活和劳动生产的场面。随葬的俑像雕塑,也有同样的情况。
东汉时代多见的墓祠,墓室装饰浮雕,在主要的题材上,除部分记述墓主人的享乐生活和宣扬封建礼教以外,有很多是描写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历史人物故事和狩猎、农事耕作以及杂技百戏等。尽管雕刻品由于时代的局限,是为统治阶级所享用,但也生动的反映了人民的勤劳、勇敢和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情。它是一部东汉两百年间历史的见证和形象记述,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宝库。
东汉 摩崖石刻《西狭颂》 隶书 天水市成县
《西狭颂》摩崖刻石,位于甘肃省成县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天井山下的丰泉峡,石刻纵约300厘米,高约210厘米,由《黾池五瑞图》、《西狭颂》正文、题名共三部分组成,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因为在此刻石颂文正中之顶部竖刻有“惠安西表”4字篆额,故又名《惠安西表》。又因《黾池五瑞图》中有“黄龙”二字刻于全图及其他题字之上,乡民又将《西狭颂》俗称为《黄龙碑》。
该碑刻镌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碑主李翕史书无传,刻石主要记述了李翕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东汉书法家仇靖撰文。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西狭颂》正文阴刻竖写汉隶大字共20行,共385字,每字约7厘米见方。“惠安西表”4字篆额,每字约11厘米见方。纵观全篇文字,俱清晰可辨。尤其是其通篇文字基个完好无损,均可辨认,为汉脾之上乘。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此碑“方整雄伟,首尾无一 缺失,尤可宝重。”《西狭颂》结构方正,雄浑高古,行气整肃,且带篆意。清梁启超《碑帖跋》评:“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可谓汉隶之珍品。
因这里地处僻远,游人罕至,在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将近干年的时间见都未能为人们所知晓。一直到北宋末年,这方刻石才被发现。北宋文学家曾巩《南丰集》中的《元丰题跋》,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对于此碑最早的文字评述。此碑在北宋末年为人们重新发现以后,随着拓本的流传,名声日隆,至清朝末年对其著录者几近四十余家。
《西狭颂》与《石门颂》《甫阁颂》合称《汉三颂》。但《石门颂》《甫阁颂》其碑文部分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破损。目前惟有《西狭颂》面貌依旧,像《西狭颂》这样历经近两千年而碑面不见一处裂纹,实为罕见。
《西狭颂》之所以能够完好如初地保存至今,其中有此地较为偏僻,人为干扰的因素较少等原因之外,与当年碑石建造者在选址方面的良苦用心亦不尤相关。《西狭颂》刻于悬崖上,碑面朝东南方向,由于碑刻雕镌于凹陷的山体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挡,从而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的直接冲刷,减少了阳光的照射,整方刻石在将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基本未受到自然风烛的破坏影响。
:西汉的石刻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石刻艺术